本学期,华东理工大学“美食与生活”“园艺与生活”两门劳动教育课一上线,就被同学们“秒杀”。 同学们各取所爱,大展身手,忙得热火朝天,展示了一幅“人勤春来早,劳动正当时”的景象。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文汇APP、《青年报》、新民APP、上海科技报、第一教育、上海教育新闻网、021视频以及“上海徐汇”官微等10余家媒体分别刊文,对我校劳动教育课进行了相关报道。
【人民日报客户端】做菜、插花,华东理工大学这门课上线就被“秒杀”
跟着名厨学习烹饪华理红烧肉、江南桂花糕、麻婆豆腐、照烧鸡,或跟着名师制作多肉拼盘、微景观生态瓶,学习插花或植物养护……在华东理工大学新学期的劳动教育课上,同学们各取所爱,大展身手,忙得热火朝天,展示了一幅“人勤春来早,劳动正当时”的景象。
本学期,华东理工大学“美食与生活”“园艺与生活”两门劳动教育课一上线,就被同学们“秒杀”。两门课共选课成功4508人,其中,“美食与生活”3391人,“园艺与生活”1117人。据悉,劳动教育课程由线上视频课+线下实践操作+感恩家庭作业组成,选修同学必须完成所有视频课程后,才可以预约实践操作。但在预约第一周期实践操作时,“美食与生活”课的540个名额被30秒抢光,“园艺与生活”课的240个名额被20秒抢光。
“秒杀”背后,是学生对于课程的追捧和喜爱。
在“美食与生活”的实践操作课上,同学们系上围裙,在大厨的指导下,切肉、点火、煎炒、放调料……待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出锅,尝上一口亲手做的美食,同学们总会兴奋不已。“做饭是一种乐趣,但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也更加感恩平时每天为我做饭的妈妈。以后,我也会努力去学习做饭,学习其他更多的菜式,让家人能够吃上我为他们做的美食。”冷同学说,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她对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受场地限制,奉贤校区“美食与生活”劳动教育课每次实践操作最多容纳60人,“园艺与生活”劳动教育课最多容纳30人。为满足更多同学的实操需求,学校对两门课程进行了反复研究和多方协调,优化调整了实践操作的频次与时间——“美食与生活”的实践操作由每周7次增加至9次,“园艺与生活”的实践操作由每周7次增加至8次。自3月6日至今,两门劳动教育课已经开展了30余次实践操作。在一堂堂劳动教育课中,同学们躬耕实践,去感受劳动带来的美好、收获与成长。
为丰富劳动教育授课形式,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学校在常规线下实践操作练习的基础上,还会根据时令节气,安排客厨进校园、节日节气美食制作、蔬菜及农作物田间管理等活动,更有走出校园走进名厨工作室、森林公园等校外参观实践的机会。
据了解,为了检验课程教学及同学们学习实践的效果,华理将在学期末组织开展技艺比拼活动,还在积极筹备体现美食与园艺两门劳动教育课程日常性、连续性、生活化的课程间联动——“种、收、烹、品”系列活动,供选修了劳动课程的同学们预约。
劳动教育课不仅是一门课程、一种体验,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融入到家庭日常生活中。为此,课程专门设置了“感恩家庭作业”环节,学生回家后给家人做菜、送家人园艺小礼物,出色的作品令人惊叹。同学们既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也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劳。许多父母在家长点评环节表示:感觉孩子长大了,这门课程很有意义。
胡同学从中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一桌子菜从开始准备到上桌经历了层层工序,并不比其他工作容易,每一份付出都需要得到认可,就像我制作完一份菜品大家都很捧场一样,以后要更多地表达对家人付出的认可,爱是相互的。”
林同学说:“我将粉百合、黄百合、满天星进行修剪组合,完成为家人制作的感恩作业,将其置于客厅,氛围感满满。在这次感恩作业的实践中,我虚心请教家人有关插花的技巧,增进了亲情,收获了快乐,理解了感恩。”
据介绍,华东理工大学于2019年底获批设立上海市首个高校后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服务育人示范岗)。3年多来,学校按照“学一技之长、享劳动之乐、品生活之美”的总体目标,在两校区建成了3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出“美食与生活”“园艺与生活”两门劳动教育课程,广受师生好评。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为两校区学生上劳动教育课程导论,引领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提升专业技能、培养综合能力、锻炼团队精神、树立责任担当和感恩意识。为提升课程质量,学校还聘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中华十大名厨严惠琴,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国际评委、上海市十大名厨邓修青,上海市劳动模范、“80后”大厨徐佳杰,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常务理事顾问、国际花艺设计师协会国际评委王路昌等知名专业人士担任课程导师。目前,已有4200余名学生完成了课程,获得了劳育学分。
【央视新闻客户端】做菜、插花……被“秒杀”劳动教育课长啥样?
跟着名厨学习烹饪红烧肉、江南桂花糕、麻婆豆腐、照烧鸡,或跟着名师制作多肉拼盘、微景观生态瓶,学习插花或植物养护等……3月23日,记者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在新学期的劳动教育课上,同学们大展身手,忙得热火朝天,展示了一幅“人勤春来早,劳动正当时”的景象。
劳动教育课程由线上视频课+线下实践操作+感恩家庭作业组成,选修同学必须完成所有视频课程后,才可以预约实践操作。
课程被“秒杀”的背后,是学生对于课程的追捧和喜爱。在“美食与生活”的实践操作课上,同学们系上围裙,在大厨的指导下,切肉、点火、煎炒、放调料……待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出锅,尝上一口亲手做的美食,同学们兴奋不已。
劳动教育课不仅是一门课程、一种体验,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融入到家庭日常生活中。为此,课程专门设置了“感恩家庭作业”环节。往期学员回家后,给家人做菜、送家人园艺小礼物,出色的作品令人惊叹。通过这种形式,同学们既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也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劳。许多父母在家长点评环节表示:感觉孩子长大了,谢谢学校的培养,这门课程很有意义。
据悉,本学期,该校的“美食与生活”“园艺与生活”两门劳动教育课一上线,就被同学们“秒杀”。两门课共选课成功4508人,其中,“美食与生活”3391人,“园艺与生活”1117人。在预约第一周期实践操作时,“美食与生活”课的540个名额被30秒抢光,“园艺与生活”课的240个名额被20秒抢光。
据介绍,该校于2019年底获批设立上海市首个高校后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服务育人示范岗)。三年多来,在该校两校区建成了三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出“美食与生活”“园艺与生活”两门劳动教育课程,广受师生好评。目前,已有4200余名学生完成了课程,获得了劳育学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做菜、插花、植物养护,这所高校劳动课变成“网红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侯保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跟着名厨学习烹饪华理红烧肉、江南桂花糕、麻婆豆腐、照烧鸡,或跟着名师制作多肉拼盘、微景观生态瓶,学习插花或植物养护……这样的课程,如今在华东理工大学校园里成了“网红课”。
记者日前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本学期,该校“美食与生活”“园艺与生活”两门劳动教育课一上线,就被同学们“秒杀”,共有4508人选课成功。
劳动教育课程由线上视频课、线下实践操作、感恩家庭作业组成,选修同学必须完成所有视频课程后,才可以预约实践操作。在预约第一周期实践操作时,“美食与生活”课的540个名额在30秒内被抢光,“园艺与生活”课的240个名额在20秒内被抢光。
在“美食与生活”的实践操作课上,同学们系上围裙,在大厨的指导下,切肉、点火、煎炒、放调料……待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出锅,尝上一口亲手做的美食,同学们总会兴奋不已。
受场地限制,该校奉贤校区“美食与生活”劳动教育课每次实践操作最多容纳60人,“园艺与生活”劳动教育课最多容纳30人。为满足更多同学的实操需求,学校对两门课程进行了反复研究和多方协调,优化调整了实践操作的频次与时间——“美食与生活”的实践操作由每周7次增加至9次,“园艺与生活”的实践操作由每周7次增加至8次。3月6日至3月22日,两门劳动教育课已经开展了30余次实践操作。
学校在常规线下实践操作练习的基础上,还会根据时令节气,安排客厨进校园、节日节气美食制作、蔬菜及农作物田间管理等活动,更有走出校园走进名厨工作室、森林公园等校外参观实践的机会。
据介绍,华东理工大学于2019年底获批设立上海市首个高校后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服务育人示范岗)。3年多来,学校按照“学一技之长、享劳动之乐、品生活之美”的总体目标,在两校区建成了3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出“美食与生活”“园艺与生活”两门劳动教育课程,广受师生好评。
【文汇APP】上线20秒就全部被“抢光”,华理的这些课色香味俱全!
跟着名厨学习烹饪华理红烧肉、江南桂花糕、麻婆豆腐、照烧鸡;跟着名师制作多肉拼盘、微景观生态瓶,学习插花或植物养护……华东理工大学新学期上线的劳动教育课,很火爆,让不少学生直呼“真香”!
这门课到底有多火?记者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本学期,“美食与生活”“园艺与生活”两门劳动教育课一上线,就被同学们“秒杀”。两门课共选课成功4508人,其中,“美食与生活”3391人,“园艺与生活”1117人。在预约第一周期实践操作时,“美食与生活”课的540个名额被30秒抢光,“园艺与生活”课的240个名额被20秒抢光。
课程被“秒杀”的背后,是学生对于课程的追捧和喜爱。
在“美食与生活”的实践操作课上,同学们系上围裙,在大厨的指导下,切肉、点火、煎炒、放调料……待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出锅,尝上一口亲手做的美食,同学们兴奋不已。
“做饭是一种乐趣,但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也更加感恩平时每天为我做饭的妈妈。以后,我也会努力去学习做饭,学习其他更多的菜式,让家人能够吃上我为他们做的美食。”冷同学说,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她对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受场地限制,奉贤校区“美食与生活”劳动教育课每次实践操作最多容纳60人,“园艺与生活”劳动教育课最多容纳30人。为满足更多同学的实操需求,学校对两门课程进行了反复研究和多方协调,优化调整了实践操作的频次与时间——“美食与生活”的实践操作由每周7次增加至9次,“园艺与生活”的实践操作由每周7次增加至8次。自3月6日至今,两门劳动教育课已经开展了30余次实践操作。在一堂堂劳动教育课中,同学们躬耕实践,去感受劳动带来的美好、收获与成长。
为丰富劳动教育授课形式,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学校在常规线下实践操作练习的基础上,还会根据时令节气,安排客厨进校园、节日节气美食制作、蔬菜及农作物田间管理等活动,更有走出校园走进名厨工作室、森林公园等校外参观实践的机会。
为了检验课程教学及同学们学习实践的效果,学校将在学期末组织开展技艺比拼活动,通过赛课融合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提升。此外,学校也在积极筹备体现美食与园艺两门劳动教育课程日常性、连续性、生活化的课程间联动——“种、收、烹、品”系列活动,供选修了劳动课程的同学们预约。
劳动教育课不仅是一门课程、一种体验,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融入到家庭日常生活中。为此,课程专门设置了“感恩家庭作业”环节。往期学员回家后,给家人做菜、送家人园艺小礼物,出色的作品令人惊叹。通过这种形式,同学们既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也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劳。许多父母在家长点评环节表示:感觉孩子长大了,谢谢学校的培养,这门课程很有意义。
胡同学从中深刻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一桌子菜从开始准备到上桌经历了层层工序,并不比其他工作容易。每一份付出都需要得到认可,就像我制作完一份菜品大家都很捧场一样,以后要更多地表达对家人付出的认可,爱是相互的”。
华东理工大学于2019年底获批设立上海市首个高校后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服务育人示范岗)。3年多来,学校按照“学一技之长、享劳动之乐、品生活之美”的总体目标,在两校区建成了3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出“美食与生活”“园艺与生活”两门劳动教育课程,广受师生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这门课不仅由校党委书记杜慧芳为两校区学生上劳动教育课程导论,学校还聘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中华十大名厨严惠琴,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国际评委、上海市十大名厨邓修青,上海市劳动模范、“80后”大厨徐佳杰,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常务理事顾问、国际花艺设计师协会国际评委王路昌等知名专业人士,担任课程导师。目前,已有4200余名学生完成了课程,获得了劳育学分。
《青年报》:做菜插花这门课一上线就被“秒杀”
本报讯 跟着名厨学习烹饪华理红烧肉、江南桂花糕、麻婆豆腐,或跟着名师制作多肉拼盘、微景观生态瓶等,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是春季学期华东理工大学开设的“美食与生活”和“园艺与生活”两门劳动教育课,课程一上线,就被同学们“秒杀”。劳动课不仅是一门课程、一种体验,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融入到家庭日常生活中。
做一锅红烧肉让学生更爱美食
本学期,华东理工大学“美食与生活”“园艺与生活”两门劳动教育课一上线,就被同学们“秒杀”。两门课共选课成功4508人,其中,“美食与生活”3391人,“园艺与生活”1117人。在预约第一周期实践操作时,“美食与生活”课的540个名额被30秒抢光,“园艺与生活”课的240个名额被20秒抢光。
劳动教育课程由线上视频课+线下实践操作+感恩家庭作业组成,选修同学必须完成所有视频课程后,才可以预约实践操作。老师们发现,课程被“秒杀”的背后,是学生对于课程的追捧和喜爱,对通过用双手劳动创造美好的向往被深深激发。
在“美食与生活”的实践操作课上,同学们系上围裙,在大厨的指导下,切肉、点火、煎炒、放调料……待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出锅,尝上一口亲手做的美食,同学们总会兴奋不已。“做饭是一种乐趣,但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也更加感恩平时一直为我做饭的妈妈。我会努力学习其他更多的菜式,让家人能够吃上我为他们做的美食。”选到课的冷同学说,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她对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为家人做顿饭才知父母的不易
劳动教育课不仅是一门课程、一种体验,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融入到家庭日常生活中。为此,课程专门设置了“感恩家庭作业”环节。通过往期的实践,学生们在回家后,都给家人做菜、为家人带去带着自己劳作温度的园艺小礼物,出色的作品令人惊叹。
胡同学从中深刻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一桌子菜从开始准备到上桌,经历了层层工序,并不比其他工作容易,每一份付出都需要得到认可,就像我制作完一份菜品大家都很捧场一样,以后要更多地表达对家人付出的认可,爱是相互的。”
林同学认为,插花作为一种鲜活的装饰艺术,既是一种动态的植物写真,又是一种静态的植物欣赏。“我将粉百合、黄百合、满天星进行修剪组合,最终完成了为家人制作的感恩作业,将其置于客厅,氛围感满满。在这过程中,我虚心请教家人有关插花的技巧,增进了亲情,收获了快乐,理解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