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合金墨水”本科生科创项目团队受媒体关注

时间:2023年10月31日访问次数:76

物理学院青年教师张震指导的“合金墨水”本科生科创团队里,优秀是普遍现象:短短4年里,8位同学获得直博北大以及保研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资格,3位同学进入本校材料学院读研深造,1位同学签下了美团后端开发岗位的offer,合计有10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2人获得学校大学生年度人物和“榜样力量代言人”的称号。《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上观新闻、文汇APP、新民APP、上海科技报、第一教育等近10家媒体,深度报道了张震老师把一群“小白”点化成“牛人”的故事。


《中国科学报》“‘痛点’是创新的起点……” 

近段时间,好消息纷至沓来。

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理)青年教师张震团队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论文,他们研制的“合金墨水”通过中试验证并实现公斤级批量生产,团队成员相继被保送或直博北大,4名成员获国家奖学金……

实际上,围绕“合金墨水”研制项目,该团队已获8项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相关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柔性混合电子封装和柔性电路印刷生产,且测试企业反馈良好。团队多次获省部级及以上荣誉,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等奖励。在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是该科创团队和“合金墨水”一起“快速成长”的故事。

“合金墨水”为“痛点”而生

“这种‘合金墨水’实质含有三种‘填料’,其中一种合金微球低温熔融后能把另外两种连起来,从而‘长’成柔性电路。”张震告诉《中国科学报》。

这种以锡铋合金微球作为金属粘结剂的三元复合“墨水”可以通过瞬时液相扩散焊连接铜、锡微球,形成长程连续导电通路。它具有烧结温度低、导电性能好、直写印刷精度高等优点。在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的直写生产、柔性混合电子焊接封装、柔性传感器等电子元件的印刷生产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9年,博士毕业的张震入职华理,开始指导学生参加“大创”。经过细致调研分析,团队认为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可弯曲的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会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方向。

柔性电路制备是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发展的关键,传统制备柔性电路的方式是“减材制造”,即通过刻蚀柔性覆铜板来制备电路。该技术前后要经过10余道工序,不仅工期长,而且原料利用率小于10%,污染、浪费都很严重。

“我一直聚焦于柔性电子增材制造——通过印刷的方式实现不同场景中的电路制备。学生也来自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对光电材料比较熟悉。”张震补充说,“而且,和传统的减材制造相比,增材制造更绿色、高效,是柔性电路印制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增材制造显然更具潜力,但增材制造自身却存在“痛点”。柔性电路板通常是高分子基材,其耐温只有一两百度,如果 “电子墨水”固化温度过高会“烫坏”基材,而传统的“电子墨水”还存在导电性能欠佳、与基材结合力弱等缺陷,不能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而且,很多“电子墨水”以银为主材,生产成本昂贵。

“痛点也是创新的起点。”张震解释说,“这个领域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当时就想解决这个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

回到本源解决问题

选定方向后,张震带领项目团队从课题研究到备赛参赛,历经立项、攻关、转化、路演、融资等多个环节的磨砺。

“走没人走过的路,自然要不断地‘吃苦’。”团队成员之一、刚刚获得国家奖学金的钱晟说,“回望整个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过程,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困难重重。”

研发过程中,为了增加“合金墨水”金属含量(提高导电性能)与提高印刷性能,需要合成球形度高、表面光滑致密的锡铋合金微球。为此,团队制定了多套方案,尝试了高温熔融、高速剪切、电沉积等技术路线。

实验进行了两三个月,仍无法获得满意的合金微球形貌,队员们有些泄气了。

“合金微球没有满意的形貌会影响配成浆料的黏度,导致无法印刷或导电通路的构筑。”张震说,“我不能看着他们一直在原地打转。”

张震召集团队成员一起讨论问题。经过仔细分析,他认为应该回到问题的本源——晶体形成的基本过程去找答案,从机理上搞清楚金属晶核如何形成,金属微球如何围绕晶核“生长”的过程。

沿着这一思路,团队制定了让锡、铋两种金属一起“长”的方案。让两种金属在“生长”时相互“干扰”,形成一种无定型的“纳米种子”。“纳米种子”在较低温度下熔融,进而通过控温熟化,实现高球形度合金微球尺寸的灵活调控。

很快,以合金微球作为关键填料的“合金墨水”在导电和印刷性能方面都得到大幅度提升。思路的转换不仅圆满解决了困扰团队很久的技术难题,还为他们带来了两篇高质量论文。项目期间,团队先后获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我最喜爱的项目”等1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荣誉。10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

和课题“待”足1千小时

从指导学生参加“大创”到参与多种学科竞赛,再到推动研究成果转移转化,张震最大的感受是实验室成果到真正的产品间还有很远距离。

开发“合金墨水”技术之初,张震最看重的是如何将合金体系的固化温度降下来。随着旧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又会“冒”出来,在经历一次次优化迭代后,“合金墨水”逐步在低温固化、导电性能、打印精度、耗材成本和工艺便利性方面体现出综合优势来。

在华理科技园的推动下,“合金墨水”顺利通过中试验证。样品也被送到上海理凯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厦门银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测试。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柔性混合电子封装和柔性电路印刷生产,且测试企业反馈良好。

“华理以科技园方式推动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学生创业。也会为创业的教师或学生提供场地租金优惠等条件,提供公司注册、代理记账、申请贷款等方面服务。”张震说,“在基础研究中,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条件加速了我们攻克技术难题。”

谈及该项目的成功,张震认为,课堂授课的方式师生间有效互动受限,以老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输出”为主。而这种以具体项目为依托的实践式、课题式教育对学生成长很重要。

张震强调团队成员要和课题“待得久”,不管是讨论、查文献还是做实验,至少要和课题“待”足1千小时。

“张老师常说,只有和课题‘待’得时间够久,才能将问题思考得更加深入,提出独到的解决思路,两年多的全心投入让我更加深刻领悟到课题本质和专业学习的方法。”该团队成员之一、刚刚获得保研北大资格的范世昌说。

该团队成员之一、已直博北大的唐桤泽认为,取得这样成绩归功于两点,一是团队的密切合作,“一天一总结、两天一讨论”成为团队的日常;二是导师的悉心指导和陪伴,保障了团队高效运转。

在“双创”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生待在一起的时间很久,从课题到生活,师生之间也会有深入的互动。

“粗略估算,几年来我和学生待在一起的时间远超1千小时。这个过程中,其实老师也是受益者,能从学生身上发现很多闪光点,学到很多东西。同时,老师的科研态度和精神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张震补充说,“此外,实验室的研究往往只关注某项关键指标,但真正成为产品就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非解决一两个技术问题就完事了,要考虑它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性能是否有优势,成本是否有竞争力等。只有开发者能通盘考虑多方面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光明日报客户端】“以创筑梦”,华理这支本科生团队收获蝶变成长

9月27日,刚刚知道自己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消息后,华东理工大学学生钱晟就发微信给老师张震,“感谢张老师和学长的指导、陪伴,让自己取得了以前‘不敢想的荣誉’”。

让这位物理学院大三学生以前“不敢想”的,不仅是此次的国家奖学金,还有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熔合科技——FPCB增材制造引领者”团队获得第九届“互联网+”大赛上海市金奖、作为核心成员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不过,在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青年教师张震指导的这支本科生科创团队里,“优秀”其实是普遍现象:短短4年里,8位同学获得直博北大以及保研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资格,3位同学进入本校材料学院读研深造,1位同学签下了美团后端开发岗位的offer,合计有10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2人获得学校大学生年度人物和“榜样力量代言人”的称号。

事情缘起于2019年,张震博士毕业入职华理后,投入到指导学生的科创研究之中,聚焦于柔性电子增材制造领域。

师生的研究很快遇到了瓶颈——作为柔性电子增材制造的关键原料,“电子墨水”目前还面临着印刷电路导电性差,与基材结合力弱,烧结温度高易破坏柔性基材等缺陷,不能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

痛点就是创新的起点!张震就从这个“痛点”下手,指导学生研究如何升级柔性电子智能制造,并成功开发出综合性能优异的原创成果——“合金墨水”。围绕相关技术,“合金墨水”项目团队累计申请获得8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以及6项软件著作权,发表4篇学术论文……

与此同时,在产业化道路上,“合金墨水”项目依托华理科技园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通过中试验证,实现公斤级的批量化生产,送样给企业测试,成功应用于柔性混合电子封装和柔性电路印刷生产中,实现了初步合作。

“以创筑梦”!近年来,这支团队积极参加华理的“通海茶叙”“朋辈讲堂”等活动,先后带动来自6个学院的50余名本科生开展科创实践,推动柔性电子技术升级。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孟歆迪 颜维琦 通讯员徐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华理“青椒”有一支“魔法棒”:4年8个学生直博保研,10人获奖学金

在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有一位宝藏“青椒”,他手上有一支“魔法棒”,能帮助同学取得“不敢想的荣誉”。

他叫张震。他刚刚收到大三学生钱晟发来的微信“感谢张老师和学长的指导、陪伴,让自己取得了以前‘不敢想的荣誉’”。钱晟不仅拿到了国家奖学金,还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熔合科技——FPCB增材制造引领者”团队获得第九届“互联网+”大赛上海市金奖、作为核心成员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张震带了4年的学生,他的学生中有8人获得直博北大以及保研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资格,3人进入本校材料学院读研深造,合计有10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2人获得学校大学生年度人物和“榜样力量代言人”的称号。

究竟是什么样的魔法棒,把一群刚进大学的“小白”点化成“牛人”的呢?

2019年,张震博士毕业入职华理后,就投入到指导学生的科创研究之中,聚焦于柔性电子增材制造领域。

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可弯曲折叠的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柔性电路制备成为其中的关键点。

传统制备柔性电路的方式是“减材制造”,即通过刻蚀柔性覆铜板来制备柔性电路,前后10余道工序,不仅工期长达一周,而且原料利用率小于10%,污染、浪费都很严重。那么,是不是能够像现在的印刷一样,把电路“印”在基材上呢?张震团队就选取了这种“柔性电子增材制造”的路径。

不过,这条路径也有瓶颈——作为柔性电子增材制造的关键原料,“电子墨水”目前还面临着印刷电路导电性差、与基材结合力弱、烧结温度高易破坏柔性基材等缺陷,不能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

痛点就是创新的起点。张震开始指导学生研究如何升级柔性电子智能制造,目前已开发出综合性能优异的原创成果——“合金墨水”。

这种以锡铋合金微球作为金属粘结剂的三元复合导电油墨,可以通过瞬时液相扩散焊连接铜微球、锡微球,形成长程连续导电通路,具有烧结温度低、导电性能好、直写印刷精度高等优点,可应用在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的直写生产、柔性混合电子的焊接封装、柔性传感器等电子元件的印刷生产等方面。

围绕相关技术,“合金墨水”项目团队目前已累计申请获得8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以及6项软件著作权,发表4篇学术论文,先后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我最喜爱的项目”等10项省部级以上荣誉,并入选“高等教育这十年——实践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

在产业化道路上,“合金墨水”项目依托华理科技园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通过中试验证,实现公斤级的批量化生产,送样给相关企业测试,成功应用于柔性混合电子封装和柔性电路印刷生产中,实现了初步合作。

张震常常引导学生回归问题本质,一起剖析晶体的成核生长过程。同学们受启发而提出了锡铋晶体共还原工艺,通过不同晶体间的互扰,形成无定形的纳米种子,进而通过控温熟化实现高球形度合金微球尺寸的灵活调控,这样,以此为填料的“合金墨水”的导电性能和印刷性能都大幅度提升。

学生唐桤泽认为突破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一天一总结、两天一讨论成为团队的日常”;二是张震的悉心指导和长久陪伴,保障团队高效运转,“做好过程,结果就差不了”。

钱晟用“以创筑梦”一语对自己的成长进行总结。大一时他虽然也关注个人发展,但注意力主要放在考试成绩和课程学习上,大二时候唐桤泽等“牛人”学长的宣讲,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就此也加入了张震老师的科创团队。

“通过科创训练,我学会了自主思考问题的本质,学会了以个人优秀带动团队卓越,学会了提高效率不拖沓。”钱晟说。

正是围绕着“主动”二字的改变,给他带来了以前“不敢想的荣誉”。

这种蝶变同样发生在该校物理学院大四学生范世昌身上。

从大一时候空有一腔热血的“科创小白”,到如今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并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影响因子8的SCI论文;从大一学年成绩排名年级中游,到大三学年专业第一并获得国奖,范世昌的成长速度“惊人”。“张老师说,只有和课题组在一起的时间够久,才能将问题思考得更加深入,提出独到的解决思路,两年多的全心投入让我更加领悟到课题本质和专业学习的方法。”范世昌刚刚拿到了北京大学的保研资格。

华理艺术学院大四学生管晓彤就在张震团队里体验了一把跨学科的科创之旅。在团队里,她的任务是将项目技术更好地对接到应用场景上,以及将技术更加清晰明了地展示给听众。她也不负所托,为团队获得多项专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场融合“设计+技术”的探索,激发了她的科研兴趣,今年,她从艺术学位跨专业保研到浙大的工学学位。


【上观新闻】2024届为主团队实现柔性电子增材制造,从北大直博到浙大保研5人名校深造

可弯曲折叠的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正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新宠。“合金”与“墨水”,这看似并不相容的两样东西,通过与3D打印类似的增材制造,变成了“电子墨水”,应用于柔性电子产品生产过程。在华东理工大学,就有这样一个以2024届毕业生为主的本科团队,名为“合金墨水”。

在“金九银十”的就业季,团队中的6名应届生中,1人直接就业成为美团算法工程师,其余5人从北大直博到浙大保研均将赴名校继续深造。最近,刚刚得知自己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消息后,华理团队大三成员钱晟同学就发微信给张震老师,“感谢张老师和学长的指导、陪伴,让自己取得了以前‘不敢想的荣誉’”。

当多位学长面临毕业之时,让这位学弟“不敢想”的,还有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这支“熔合科技——FPCB增材制造引领者”团队获得第九届“互联网+”大赛上海市金奖、作为核心成员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其实,在华理物理学院青年教师张震指导的这支学生科创团队里,“优秀”已是普遍现象:短短4年,共有8位同学获得直博北大以及保研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资格,3位同学进入本校材料学院读研深造……什么样的魔法棒,把这群“00后小白”点化成“科创牛人”的呢?

“合金墨水”换赛道

2019年,张震老师博士毕业入职华理后,就投入指导学生的科创研究,聚焦于柔性电子增材制造领域。制备柔性电路的传统方式是“减材制造”,即通过刻蚀柔性覆铜板来制备柔性电路,前后10余道工序,不仅工期长达一星期,而且原料利用率小于10%,污染、浪费都很严重。那么,是不是能够像印刷一样,把电路“印”在基材上呢?张震老师带领团队选取了这种“柔性电子增材制造”的路径。

不过,这条新赛道也有瓶颈——作为柔性电子增材制造的关键原料,“电子墨水”目前还面临着印刷电路导电性差,与基材结合力弱,烧结温度高易破坏柔性基材等缺陷,不能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痛点就是创新的起点,张震老师开始指导学生研究如何升级柔性电子智能制造,目前已开发出这一综合性能优异的原创成果——“合金墨水”。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种三元复合导电油墨,以锡铋合金微球作为金属粘结剂,可以通过瞬时液相扩散,焊接铜微球、锡微球,形成长程连续导电通路,具有烧结温度低、导电性能好、直写印刷精度高等优点,可应用在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的直写生产、柔性混合电子的焊接封装、柔性传感器等电子元件的印刷生产等方面。

围绕这一系列技术,“合金墨水”项目团队目前已累计申请获得8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以及6项软件著作权,发表4篇学术论文。与此同时,在产业化道路上,“合金墨水”项目依托华理科技园转化研发成果,通过中试验证,实现公斤级的批量化生产,送样给上海理凯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厦门银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测试,成功应用于柔性混合电子封装和柔性电路印刷生产中,实现了初步合作。

“自讨苦吃”换头脑

“科创实践就是要‘自讨苦吃’。”物理学院大四学生唐桤泽说。这位将钱晟引上科创路的“唐学长”从小就是个电子迷,高考报志愿时,毫不犹豫选择了华东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大一开始,唐桤泽就参加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组织的“周四创谈”“师生双选会”等活动,从优秀的“双创”项目与竞赛案例中学习经验,并在学校“众创空间”里结识了来自材料学院、商学院和艺术学院的潘一、王保余、管晓彤等同学,组成大学生创客团队,在张震老师指导下开展柔性印刷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与转化。

从“大创”项目起步,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就要不断地“吃苦”。合金微球作为金属粘结剂,在导电通路构筑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为了提高“合金墨水”金属含量与印刷性能,需要合成球形度高、表面光滑致密的合金微球,为此,团队尝试了高温熔融、高速剪切、电沉积等多种方案,仍无法获得满意的形貌。

时刻关注同学们研究的张震老师引导大家回归问题本质,一起剖析晶体的成核生长过程。同学们受此启发,提出了锡铋晶体共还原的工艺,通过不同晶体间的互扰,形成无定形的纳米种子,进而通过控温熟化,实现高球形度合金微球尺寸的灵活调控。这样,以此为填料的“合金墨水”导电性能和印刷性能都大幅提升。对于头脑风暴的成功,唐桤泽表示,“一天一总结、两天一讨论成为团队的日常,做好过程,结果就差不了。”

“科艺结合”换专业

从大一时空有一腔热血的“科创小白”,到如今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并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影响因子达8的SCI论文,从大一学年成绩排名年级中游,到大三学年专业第一并获得国奖,带来以前“不敢想的荣誉”,同样发生在物理学院大四学生范世昌身上。

“张老师说,只有和课题待的时间够久,才能将问题思考得更加深入,提出独到的解决思路,两年多的全心投入让我更加领悟到课题本质和专业学习的方法。”刚刚获得保研北大资格的范世昌说。

对艺术学院大四学生管晓彤来说,这场跨学科的科创之旅让她体会到另一种魅力。团队里,她的任务是将项目技术更好对接到应用场景上,以及将技术更加清晰明了地展示给听众。她也不负所托,为团队获得多项专利作出重要贡献。“这场融合‘设计+技术’的探索,激发了我的科研兴趣,也让我从艺术学位跨专业保研到浙大的工学学位,未来我将更深入了解领域内相关知识,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管晓彤说。

“我们将继续围绕专业所学,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努力成长为创新型、复合型的多样化人才。”谈及未来,现已直博北大的唐桤泽说。


【文汇APP】华东理工大学90后导师用一个项目“孵化”出了一批优秀本科生

一位90后导师带着00后的大学生,共同完成了柔性电子增材制造领域的重要产品——“合金墨水”,收获了一批奖项和专利、论文。更重要的是他还用这个科创项目还“孵化”出了一批优秀的本科生。在项目研发的这四年中,有10名课题组的本科生获得国家奖学金,8名学生陆续北大直博、浙大保研、本校深造等。

这位90后导师是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张震。他说:“通过科创课题研究,让学生学会选题、研究,这是大学里任何一门单独的课程都难以实现的目标,尤其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可以通过科研实验看到自己的欠缺之处,并且快速提升。”而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创造青椒和青年学生的亲密交流,向本科生开放课题,可以让最有活力的两批人共同创造出优秀的未来。”

一场师生双选会上诞生的特殊课题组

2019年张震博士毕业入职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在新学期开学时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组织的“师生双选会”,上,他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自己关注的课题柔性电子增材,并且热情地欢迎这些本科生来他的课题组看看。

没想到,开学没多久就有物理学院的新生唐桤泽找上门来。唐桤泽从小就是个电子迷,高考报志愿时,他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华东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师生双选会上听到张震的介绍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也太有意思了,解决的不就是我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嘛”。

所谓柔性电子增材,简言之就是能将电路印刷在可弯曲折叠的柔性电子产品上的“电子墨水”。张震介绍说,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可弯曲折叠的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柔性电路制备成为其中关键。传统制备柔性电路的方式是“减材制造”,即通过刻蚀柔性覆铜板来制备柔性电路,前后10余道工序,不仅工期长达一星期,而且原料利用率小于10%,污染、浪费都很严重,柔性电子增材则完全不一样。

唐桤泽找到了张震,并且带来了在学校“众创空间”里结识的材料学院潘一、商学院王保余和艺术学院管晓彤等同学,组成了一支大学生创客团队,在张震老师指导下,开展柔性印刷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与转化工作。

四年接力完成科创项目

虽然方向找到了,但是作为柔性电子增材制造的关键原料,“电子墨水”目前还面临印刷电路导电性差,与基材结合力弱,烧结温度高易破坏柔性基材等缺陷,不能满足工业应用需求等短板。

但是,痛点就是创新的起点,张震老师开始指导学生研究如何升级柔性电子智能制造。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自然就要不断地“吃苦”,回望整个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过程,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困难重重。

例如,合金微球作为金属粘结剂,在电子墨水的导电通路构筑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合金墨水”金属含量与印刷性能,需要合成球形度高、表面光滑致密的合金微球,为此,团队尝试了高温熔融、高速剪切、电沉积等多种方案,仍无法获得满意的形貌。

时刻关注同学们研究的张震老师引导大家重新回归问题本质,一起剖析晶体的成核生长过程。学生们受启发而提出了锡铋晶体共还原工艺,通过不同晶体间的互扰,形成无定形的纳米种子,进而通过控温熟化实现高球形度合金微球尺寸的灵活调控,这样,以此为填料的“合金墨水”的导电性能和印刷性能都大幅度提升。

目前团队已开发出综合性能优异的原创成果——“合金墨水”。可应用在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的直写生产、柔性混合电子的焊接封装、柔性传感器等电子元件的印刷生产等方面。围绕相关技术,“合金墨水”项目团队目前已累计申请获得8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以及6项软件著作权,发表4篇学术论文,获得10项省部级以上荣誉,并入选“高等教育这十年——实践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

同时,“合金墨水”项目依托华理科技园,通过中试验证,实现公斤级的批量化生产,目前已与上海、厦门等企业初步开启合作。

谈及团队为什么能一路克服难关并屡获佳绩,唐桤泽认为归功于两点,一是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一天一总结、两天一讨论成为团队的日常”,二是张震老师的悉心指导和长久陪伴,保障团队高效运转,“做好过程,结果就差不了”。

科创项目带来的从未想象到的变化

“我们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起步,在张老师的带领下,从课题研究到备赛参赛,历经选题立项、技术攻关、转化落地、融资推广、层层路演等多个环节的磨砺。”物理学院大三学生钱晟用“以创筑梦”一语对自己的成长进行总结。

他坦言,大一时他虽然也关注个人发展,但注意力集中在考试成绩上,大二时候唐桤泽等“牛人”学长的宣讲,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就此也加入了张震老师的科创团队。

“通过科创训练,我学会了自主思考问题的本质,更是深刻理解了个人优秀和团队卓越的相辅相成,学会了提高效率不拖沓。”钱晟说,迁移到做学生工作上,也从以前被动地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变成主动和老师交流、主动策划活动。

正是围绕着“主动”二字的改变,给他带来了以前“不敢想的荣誉”,今年9月份,他收获了国家奖学金。

这种蝶变同样发生在物理学院大四学生范世昌身上。

从大一时候空有一腔热血的“科创小白”,到如今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并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影响因子8的SCI论文,从大一学年成绩排名年级中游,到大三学年专业第一并获得国奖,范世昌获得了惊人的成长。“张老师说,只有和课题待得时间够久,才能将问题思考得更加深入,提出独到的解决思路,两年多的全心投入让我更加领悟到课题本质和专业学习的方法。”刚刚获得保研北大资格的范世昌说。

成长体现在方方面面。

回顾自己的科创“小白”蜕变之路,让唐桤泽记忆犹新的是一次校内的答辩辅导会。在模拟答辩时,因为氛围轻松,他不自觉地挽起了袖子,晃起了身体。张震老师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会后对小唐说:“平时怎样,舞台上就会怎样,只有认真对待每一次模拟,你才能有机会在比赛时发挥出应有的实力。”从此,小唐将“脚踏实地做人,精益求精做事”记在心里,最终成功直博北大。

对艺术学院大四学生管晓彤来说,这场跨学科的科创之旅让她体会到的是另一种魅力。在团队里,她的任务是将项目技术更好地对接到应用场景上以及将技术更加清晰明了地展示给听众。她也不负所托,为团队获得多项专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场融合‘设计+技术’的探索,激发了我的科研兴趣,也让我从艺术学位跨专业保研到浙大的工学学位,未来我将更深入地了解领域内相关知识,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管晓彤说。

近年来,这支团队积极参加学校的“通海茶叙”“朋辈讲堂”等活动,先后带动来自6个学院的50余名本科生开展科创实践,推动柔性电子技术升级。

发布时间: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