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合作暨华东理工大学—浦江镇产学研基地合作签约仪式”在浦江镇举行。“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的第一个大型装置——“光与种子”正式亮相。该计划由艺术学林轶南团队策划,旨在通过景观和公共艺术提升浦江镇的风貌,推介当地文化和农业品牌。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新闻网、新民网、青春上海、第一教育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
【人民网】高校携手街镇,开创“政校合作”新模式
“闵粳366”“秋优金丰”“八月粳”……这些都是闵行区的农业大镇浦江镇种植的优秀水稻品种,如今,它们的种子以一种全新形式出现在了浦江镇联民村滨江中路夕阳水岸。
3月21日,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合作暨华东理工大学——浦江镇产学研基地合作签约仪式在闵行浦江镇举行。“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的第一个大型装置——“光与种子”正式亮相,10种农作物的种子被融入其中,将闵行和浦江的故事娓娓道来。仪式上,华东理工大学——浦江镇产学研基地合作协议正式签订。
自2017年起,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就与浦江镇紧密合作。经过7年的合作,双方于2024年提出了“浦实有华”艺术计划,旨在通过景观和公共艺术提升浦江镇的风貌,推介当地文化和农业品牌。
此次展出的“光与种子”是“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的第一个大型装置,该艺术装置采用钢结构与亚克力盒子结合的形式,以展示浦江特色蔬果及种子。夜间构筑物点亮后,即成为浦江郊野公园的一道新风景。
浦江镇与华东理工大学的此次合作,开创了上海“政校合作”的新模式。目前,华东理工景观系已有相关课程落地浦江镇。学校课程与实践结合,学生作品建成带来成就感,学生创意为浦江镇注入新活力,并推动乡村和农产品走向公众。
在“浦实有华”的艺术品牌下,景观系拟每年在浦江镇设计建成1-2处艺术装置,通过公共艺术形式讲述浦江历史文化、展示特色产品,并最终形成浦江的“艺术品走廊”。除此之外,华东理工大学还将开展“浦实有华”乡村微花园计划与“浦实有华”浦江课堂计划。(王晶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华东理工携手地方政府打造“艺术品走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王晶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闵粳366”“秋优金丰”“八月粳”,这些在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种植的优秀水稻品种,如今变成“光与种子”艺术装置出现在村子里。
日前,“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合作暨华东理工大学——浦江镇产学研基地合作签约仪式”在浦江镇举行,这一系列合作名叫“浦实有华”艺术计划。“光与种子”是“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的第一个大型装置,10种农作物的种子被融入其中。
据悉,自2017年起,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就与浦江镇开展合作,景观系主任林轶南副教授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友建村入口、儿童园、河边步道、汇中村“汇众园”、立民村“一格格”花园、汇北村理想花园、勤劳村勤劳花园等项目,还主持了群益村提档升级的设计工作等。叶俊男副教授协助浦江镇完成了谷杰大米啤酒的包装设计。
今年,双方提出了“浦实有华”艺术计划,旨在通过景观和公共艺术提升浦江镇的风貌,推介当地文化和农业品牌。在这一计划中,浦江镇提供场地和必要的支持;华理提供创意和设计;华理校友企业万华化学提供艺术品创作的资金或材料,三方共创。
未来,华理景观系拟每年在浦江镇设计建成1-2处艺术装置,通过公共艺术形式讲述浦江历史文化、展示特色产品,并最终形成浦江的“艺术品走廊”;积极参与“浦江森林艺术季”和“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除此之外,还将开展“浦实有华”乡村微花园计划与“浦实有华”浦江课堂计划。
乡村微花园计划每年派出6-9个学生团队,深入乡村开展花园营造行动。学生团队邀请村民一同加入,以花园、植物为媒介,将村庄治理、文化展示融入设计,形成“共治的景观”。
【中国教育新闻网】华东理工大学:课程作品扮靓美丽乡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 通讯员 王晶瑜)日前,“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合作暨华东理工大学——浦江镇产学研基地合作签约仪式”在浦江镇举行。仪式现场,由华东理工大学学生设计的大型装置“光与种子”正式亮相,10种浦江镇种植的优质农作物种子被融入其中。
自2017年起,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与浦江镇开展紧密合作,景观系系主任林轶南副教授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友建村入口、儿童乐园、河边步道、汇中村“汇众园”、立民村“一格格”花园、汇北村理想花园、勤劳村勤劳花园等项目,主持了群益村提档升级的设计工作;叶俊男副教授带领团队协助浦江镇完成了谷杰大米啤酒的包装设计。
经过7年的合作,双方今年正式推出“浦实有华”艺术计划,旨在通过景观和公共艺术提升浦江镇的风貌,推介当地文化和农业品牌。
此次展出的“光与种子”是“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的第一个大型装置。该项目是林轶南主持的国家一流课程“设计基础”的课程作品,由林轶南带领景观系的2名研究生周天懿、邱文倩和6名本科生共同设计,经过材料实验、造型实验等阶段完成施工。装置采用钢结构与亚克力盒子结合的形式,以展示浦江特色蔬果及种子。夜间构筑物点亮后,即成为浦江郊野公园的一道新风景。
据悉,目前景观系已有“设计基础”“种植设计”等2门国家一流课程、1门校重点课程“景观工程与技术”和1门核心课程“风景区规划设计”落地浦江镇。此外,景观系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的“社区花园”竞赛也全部选址于浦江镇。学校课程与实践结合,学生作品建成带来成就感,学生创意为浦江镇注入新活力,并推动乡村和农产品走向公众。
【中国新闻网】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合作 华理携手浦江镇开启“浦实有华”艺术计划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23日电(王晶瑜 许婧)“闵粳366”“秋优金丰”“八月粳”……这些都是闵行区的农业大镇浦江镇种植的优秀水稻品种,如今,它们的种子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在了浦江镇联民村滨江中路夕阳水岸。
3月21日,“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合作暨华东理工大学——浦江镇产学研基地合作签约仪式”在浦江镇举行。“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的第一个大型装置:“光与种子”正式亮相,10种农作物的种子被融入其中,将闵行和浦江的故事娓娓道来。
闵行区委副书记唐劲松、闵行区区委办副主任盛肇平、闵行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蔡福康、浦江镇党委书记陶兴炜、浦江镇副镇长陈跃,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沈海涛、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菡、艺术学院副院长汪军,上海闵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二平、万华化学新材料事业部销售总监姜皓等出席了仪式。
仪式上,陈跃和汪军共同签订了华东理工大学——浦江镇产学研基地合作协议。唐劲松、沈海涛、姜皓共同为“光与种子”艺术装置剪彩。蔡福康、孙二平、赵菡、姜皓、陈跃共同为“光与种子”艺术装置注入种子球。
自2017年起,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就与浦江镇紧密合作,景观系系主任林轶南副教授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友建村入口、儿童园、河边步道、汇中村“汇众园”、立民村“一格格”花园、汇北村理想花园、勤劳村勤劳花园等项目,助力友建村、勤劳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还主持了群益村提档升级的设计工作;叶俊男副教授还协助浦江镇完成了谷杰大米啤酒的包装设计。
经过7年的合作,双方于2024年提出了“浦实有华”艺术计划,旨在通过景观和公共艺术提升浦江镇的风貌,推介当地文化和农业品牌。
该计划还得到了华东理工大学校友企业万华化学的大力支持。万华化学希望通过与华理艺术学院的合作,不断探索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化工材料的无限可能性。
“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由林轶南团队策划,其中的“浦”源自“浦江镇”,“华”源自于“华东理工”和“万华化学”。浦江镇提供场地和必要的支持;华理提供创意和设计;万华化学提供艺术品创作的资金或材料,三方共创、形成“多赢”局面。
此次展出的“光与种子”是“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的第一个大型装置。该项目是林轶南主持的国家一流课程“设计基础”的课程作品,由华理艺术学院景观系、浦江镇农服中心与万华化学共同策划,华理景观系团队牵头实施。
“光与种子”艺术品的灵感源于浦江镇的农业与万华化学的亚克力材料。一方面,浦江镇以农业著称,其农产品如浦江大米、七宝黄金瓜等均为获奖品种,但这些种子在黑暗中生长,在黑暗中孕育了市民餐桌上的美食。另一方面,万华化学是中国最大的亚克力原料生产商,亚克力是现代工业中“光”的理想伴侣。让“光”的导体与隐于黑暗中的“种子”相遇,这就是艺术品的原始概念。
该艺术装置由林轶南带领景观系的2名研究生周天懿、邱文倩和6名本科生共同设计,经过材料实验、造型实验等阶段完成施工。装置采用钢结构与亚克力盒子结合的形式,以展示浦江特色蔬果及种子。夜间构筑物点亮后,即成为浦江郊野公园的一道新风景。
浦江镇与华东理工大学的此次合作,开创了上海“政校合作”的新模式。浦江镇广袤的城乡环境,为华理师生提供了创作的土壤;目前,景观系已有“设计基础”“种植设计”等2门国家一流课程、1门校重点课程“景观工程与技术”和1门核心课程“风景区规划设计”落地浦江镇。此外,景观系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的“社区花园”竞赛也全部选址于浦江镇。学校课程与实践结合,学生作品建成带来成就感,学生创意为浦江镇注入新活力,并推动乡村和农产品走向公众。
在“浦实有华”的艺术品牌下,景观系拟每年在浦江镇设计建成1-2处艺术装置,通过公共艺术形式讲述浦江历史文化、展示特色产品,并最终形成浦江的“艺术品走廊”;积极参与“浦江森林艺术季”和“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
除此之外,还将开展“浦实有华”乡村微花园计划与“浦实有华”浦江课堂计划。
乡村微花园计划是景观系在浦江镇乡村的长期营造计划。借助《景观工程与技术》课程,每年派出6-9个学生团队,深入乡村开展花园营造行动。学生团队邀请村民一同加入,以花园、植物为媒介,将村庄治理、文化展示融入设计,形成“共治的景观”。
2024年,景观系将结合课程,选择浦江镇苏民村、建东村、汇东村共6个点位,完成改造设计、争取实施落地。
浦江课堂计划,是将风景园林设计课嵌入浦江镇真实场地的计划。景观系的国家一流课程“设计基础”“种植设计”和校重点课程“景观工程与技术”,以及主干课“风景区规划设计”均已选址浦江,下一步还将引入更多的课程。此外,学院工会组织的各类活动、植物认知、营造活动也将选址浦江。(完)
【新民网】华理携手浦江镇开启“浦实有华”艺术计划
闵粳366”“秋优金丰”“八月粳”……这些都是闵行区的农业大镇浦江镇种植的优秀水稻品种,如今,它们的种子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在了浦江镇联民村滨江中路夕阳水岸。
日前,“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合作暨华东理工大学——浦江镇产学研基地合作签约仪式”在浦江镇举行。“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的第一个大型装置:“光与种子”正式亮相,10种农作物的种子被融入其中,将闵行和浦江的故事娓娓道来。
自2017年起,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就与浦江镇紧密合作:景观系系主任林轶南副教授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友建村入口、儿童园、河边步道、汇中村“汇众园”、立民村“一格格”花园、汇北村理想花园、勤劳村勤劳花园等项目,助力友建村、勤劳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还主持了群益村提档升级的设计工作;叶俊男副教授协助浦江镇完成了谷杰大米啤酒的包装设计。
经过7年的合作,双方于2024年提出了“浦实有华”艺术计划,旨在通过景观和公共艺术提升浦江镇的风貌,推介当地文化和农业品牌。该计划还得到了华东理工大学校友企业万华化学的大力支持。“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由林轶南团队策划,其中的“浦”源自“浦江镇”,“华”源自于“华东理工”和“万华化学”。浦江镇提供场地和必要的支持;华理提供创意和设计;万华化学提供艺术品创作的资金或材料,三方共创、形成“多赢”局面。
此次展出的“光与种子”是“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的第一个大型装置。它的灵感源于浦江镇的农业与万华化学的亚克力材料。一方面,浦江镇以农业著称,其农产品如浦江大米、七宝黄金瓜等均为获奖品种,但这些种子在黑暗中生长,在黑暗中孕育了市民餐桌上的美食。另一方面,万华化学是中国最大的亚克力原料生产商,亚克力是现代工业中“光”的理想伴侣。让“光”的导体与隐于黑暗中的“种子”相遇,这就是艺术品的原始概念。
该艺术装置由林轶南带领景观系的2名研究生周天懿、邱文倩和6名本科生共同设计,经过材料实验、造型实验等阶段完成施工。装置采用钢结构与亚克力盒子结合的形式,以展示浦江特色蔬果及种子。夜间构筑物点亮后,即成为浦江郊野公园的一道新风景。
浦江镇与华东理工大学的此次合作,开创了上海“政校合作”的新模式。浦江镇广袤的城乡环境,为华理师生提供了创作的土壤;目前,华理景观系已有“设计基础”“种植设计”等2门国家一流课程、1门校重点课程“景观工程与技术”和1门核心课程“风景区规划设计”落地浦江镇。此外,景观系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的“社区花园”竞赛也全部选址于浦江镇。学校课程与实践结合,学生作品建成带来成就感,学生创意为浦江镇注入新活力,并推动乡村和农产品走向公众。
未来,乡村微花园计划是华理景观系在浦江镇乡村的长期营造计划。借助《景观工程与技术》课程,系里每年派出6-9个学生团队,深入乡村开展花园营造行动。学生团队邀请村民一同加入,以花园、植物为媒介,将村庄治理、文化展示融入设计,形成“共治的景观”。
【青春上海】一群年轻人来到浦江镇,用一座艺术装置讲述种子的故事
“闵粳366”“秋优金丰”“八月粳”……这些都是闵行区的农业大镇浦江镇种植的优秀水稻品种,今天,它们的种子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在了浦江镇联民村滨江中路夕阳水岸。
在上午举行的“高校助力乡村振兴 华理浦江合作签约仪式”上,“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的第一个大型装置:“光与种子”正式亮相,10种农作物的种子被融入其中,将闵行和浦江的故事娓娓道来。
草长莺飞,江风轻抚,阳春三月的联民村,更加让人心旷神怡。远远的,就可以看到这个五彩缤纷、活力四射的艺术装置矗立在黄浦江边,不少人已经赶早前来打卡。“光与种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组五彩缤纷的月洞门,第二部分则是由60个盒子所组成的种子墙。
“月洞门其实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种很常见的手法,更有圆满、团圆的寓意,我们设计的月洞门是有一个从小到大,再变小的过程,象征了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我们在月洞门尽头的种子墙上也留出一个小框,有框景的作用,大家在顺着一道道月洞门走过时,可以在这个小窗口停留驻足,欣赏浦江美景。”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研一学生邱文倩介绍。
“在种子墙的部分,我们设计了两种盒子,第一种是装有真实种子的盒子,每个盒子由16片亚克力板构成,其中后板为波纹板,营造一种朦胧的背景效果;顶板为镜面,用于反射光。盒子特殊的亚克力材质有镜面的效果,创造新的拍照打卡方式。解说牌我们是用3D打印机打印拼装的,第二种是科普盒,我们把浦江镇一些特别的果蔬进行了拟人化的涂鸦处理,并且提取了每个农产品的特点,希望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大家介绍浦江镇的优质作物品种。”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研一学生周天懿补充道。
原来,“光与种子”是由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系、浦江镇农服中心与万华化学共同策划的。景观规划设计系系主任林轶南告诉记者,该项目是其主持的国家一流课程《设计基础》的课程作品,此次一共有两名研究生、五名本科生参与其中,用年轻一代的创意和热情,助力乡村振兴。
至于作品的灵感来源,林轶南表示,在前期对浦江镇农业的考察中,他们得知,浦江镇的基本农田面积占全闵行区耕地面积的74%,浦江大米、七宝黄金瓜、龙华水蜜桃都是浦江镇的著名农产品。“我们就想,孕育这些农产品的是一颗颗获奖无数的种子选手,但它们从发芽开始,便不见阳光,在黑暗中孕育了市民餐桌上的美食。另一方面,万华化学是中国知名的亚克力原料生产商,而亚克力是现代工业中光的最佳伴侣:汽车透镜、LED灯珠、甚至电脑和手机的导光屏,都有它的身影。所以,我们就想让光的导体与隐于黑暗中的种子相遇,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就与浦江镇就开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林轶南先后带领学生们参与到友建村、汇中村、立民村、汇北村、勤劳村等项目,还主持了群益村提档升级的设计工作。另外,谷杰粮食合作社的大米啤酒设计也是由该学院教师设计的。在此基础上,双方提出创造一种新的深度合作关系,于是就有了“浦实有华”艺术计划。
【第一教育】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合作 华理携手浦江镇打造产学研基地,开启“浦实有华”艺术计划
“闵粳366”“秋优金丰”“八月粳”……这些都是闵行区的农业大镇浦江镇种植的优秀水稻品种,如今,它们的种子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在了浦江镇联民村滨江中路夕阳水岸。3月21日,“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合作暨华东理工大学——浦江镇产学研基地合作签约仪式”在浦江镇举行。“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的第一个大型装置:“光与种子”正式亮相,10种农作物的种子被融入其中,将闵行和浦江的故事娓娓道来。
闵行区委副书记唐劲松、闵行区区委办副主任盛肇平、闵行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蔡福康、浦江镇党委书记陶兴炜、浦江镇副镇长陈跃,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沈海涛、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菡、艺术学院副院长汪军,上海闵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二平、万华化学新材料事业部销售总监姜皓等出席了仪式。
仪式上,陈跃和汪军共同签订了华东理工大学——浦江镇产学研基地合作协议。唐劲松、沈海涛、姜皓共同为“光与种子”艺术装置剪彩。蔡福康、孙二平、赵菡、姜皓、陈跃共同为
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起,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就与浦江镇紧密合作,景观系系主任林轶南副教授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友建村入口、儿童园、河边步道、汇中村“汇众园”、立民村“一格格”花园、汇北村理想花园、勤劳村勤劳花园等项目,助力友建村、勤劳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还主持了群益村提档升级的设计工作;叶俊男副教授还协助浦江镇完成了谷杰大米啤酒的包装设计。
经过7年的合作,双方于2024年提出了“浦实有华”艺术计划,旨在通过景观和公共艺术提升浦江镇的风貌,推介当地文化和农业品牌。该计划还得到了华理校友企业万华化学的大力支持。万华化学希望通过与华理艺术学院的合作,不断探索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化工材料的无限可能性。
“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由林轶南团队策划,其中的“浦”源自“浦江镇”,“华”源自于“华东理工”和“万华化学”。浦江镇提供场地和必要的支持;华理提供创意和设计;万华化学提供艺术品创作的资金或材料,三方共创、形成“多赢”局面。
在本次活动中展出的“光与种子”是“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的第一个大型装置。该项目是林轶南主持的国家一流课程“设计基础”的课程作品,由华理艺术学院景观系、浦江镇农服中心与万华化学共同策划,华理景观系团队牵头实施。
“光与种子”艺术品的灵感源于浦江镇的农业与万华化学的亚克力材料。一方面,浦江镇以农业著称,其农产品如浦江大米、七宝黄金瓜等均为获奖品种,但这些种子在黑暗中生长,在黑暗中孕育了市民餐桌上的美食;另一方面,万华化学是中国最大的亚克力原料生产商,亚克力是现代工业中“光”的理想伴侣。让“光”的导体与隐于黑暗中的“种子”相遇,这就是艺术品的原始概念。
该艺术装置由林轶南带领景观系的2名研究生周天懿、邱文倩和6名本科生共同设计,经过材料实验、造型实验等阶段完成施工。装置采用钢结构与亚克力盒子结合的形式,以展示浦江特色蔬果及种子。夜间构筑物点亮后,即成为浦江郊野公园的一道新风景。
浦江镇与华东理工大学的此次合作,开创了上海“政校合作”的新模式。浦江镇广袤的城乡环境,为华理师生提供了创作的土壤;目前,景观系已有“设计基础”“种植设计”等2门国家一流课程、1门校重点课程“景观工程与技术”和1门核心课程“风景区规划设计”落地浦江镇。此外,景观系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的“社区花园”竞赛也全部选址于浦江镇。学校课程与实践结合,学生作品建成带来成就感,学生创意为浦江镇注入新活力,并推动乡村和农产品走向公众。
值得一提的是,在“浦实有华”的艺术品牌下,景观系拟每年在浦江镇设计建成1~2处艺术装置,通过公共艺术形式讲述浦江历史文化、展示特色产品,并最终形成浦江的“艺术品走廊”;积极参与“浦江森林艺术季”和“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除此之外,还将开展“浦实有华”乡村微花园计划与“浦实有华”浦江课堂计划。
其中,乡村微花园计划是景观系在浦江镇乡村的长期营造计划。借助《景观工程与技术》课程,每年派出6~9个学生团队,深入乡村开展花园营造行动。学生团队邀请村民一同加入,以花园、植物为媒介,将村庄治理、文化展示融入设计,形成“共治的景观”。2024年,景观系将结合课程,选择浦江镇苏民村、建东村、汇东村共6个点位,完成改造设计、争取实施落地。
浦江课堂计划,则是将风景园林设计课嵌入浦江镇真实场地的计划。景观系的国家一流课程“设计基础”“种植设计”和校重点课程“景观工程与技术”,以及主干课“风景区规划设计”均已选址浦江,下一步还将引入更多的课程。此外,学院工会组织的各类活动、植物认知、营造活动也将选址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