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晚,国家863计划资源与环境领域(主题)专家于建国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教授从“可持续的化学工业”以及“为什么说安全和伦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两个极为重要的话题出发,同上一堂“绿色发展”的课程思政课,为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开设的“可持续发展”系列课程划上圆满句号。“可持续发展”课程全体授课教师、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化工学院、资环学院以及机械学院等师生聆听了此次课程。
课程伊始,于建国教授作了题为“从百年纯碱到可持续发展化工”的报告。他分享了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纯碱行业面临的关键机遇与挑战,特别提到了烟道气捕集和CCUS(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在减少碳排放和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积极作用。随后,他还介绍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碳-钙联合循环工艺生产纯碱。这一技术旨在通过高效利用CO2和氯化钙资源,实现碳循环和资源高值化利用,从而显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推动纯碱工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紧接着,涂善东院士作了题为“完整性-安全的底线”的报告。他从结构完整性与人的完整性两个方面,阐述了对安全底线的要求,并通过灾难性事故案例,阐述了设备本质安全的重要性。他强调,本质安全设计是工程技术人员应坚持的职业底线,对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职业伦理的要求,并介绍了结构完整性的前沿研究。
最后,涂善东院士发起“恪守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倡议,并带领全体与会师生庄严宣誓。相信即将步入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未来工程师必将牢记使命,恪守“公众安全、永在首位;履职专业、精益求精;言行如一、惟诚惟信;进取不懈、矢志创新”的铮铮誓言。
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探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可持续发展”课程主讲教师为企业教师及校内专家,学院特别重视企业人士授课,成立中法工程师教育“产教融合促进理事会”,邀请企业工程师、研发人员走进课堂,阿科玛、米其林、法液空等公司均将陆续为国卓学子开设出企业课程,把未来的先进工业技术提前布局并转化到教学中,在单向知识传输中加入实践应用的研讨,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实现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