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怀揣科研梦想,跨越千里从巴蜀古都宣汉来到上海,立志在华理学有所成,回报家乡。
他平均绩点3.78,22门必修课程超过90分,荣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国家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校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荣誉。
勤学习、重科研、善实践、乐奉献,他就是物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唐桤泽。

遇见“光”,在勤学笃行中明确方向
初入大学时,唐桤泽便做好了大学4年的学习规划,立志做学科交叉下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稳扎稳打的学习方法,让他获得了优秀成绩,其中,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物理导论等多门专业课程获最高分。
追寻“光”,在科创探索中坚持所爱
面对实验难题,张震引导他回归问题本质。在张震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唐桤泽从调研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出发,通过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研究方向日渐明朗。
历经3年技术攻关,他和团队成功开发多款功能型电子墨水并应用于柔性传感器的增材制造。唐桤泽发表了3篇SCI论文,收获了5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
从课题开展到备赛参赛,从选题立项,技术攻关到转化落地,层层路演,300多个日夜里,唐桤泽作为团队负责人,在张震的指导下,不断打磨项目方案,逐字逐句修改项目计划书、答辩PPT和演讲稿,20余页的PPT他修改了近百遍。

星光不负赶路人,团队斩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还为学校突破性地捧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收获满载,不忘感恩。拿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夏令营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唐桤泽最想要感谢的是张震老师。

“张老师总能‘精准点穴’,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细致入微的解答和真切的关心与建议。”对唐桤泽而言,张震不仅是科研上的导师,更是人生中的导师。谈及张老师,唐桤泽的言语之中满是感激与崇敬。
散发“光”,在共同进步中实现蜕变
不仅在学习和科创竞赛上取得优秀的成绩,唐桤泽的校园生活同样充实而精彩。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在实现个人成长的同时,唐桤泽不忘带领班级同学共同进步。组织开展学习打卡和自习签到活动,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一对一”帮扶,定期开班会和班导师交流,积极协调传达班级各项事务。

他还将自己的成长蜕变故事分享在“市说青语”青年大讲堂、上海高校学生新党员示范培训班。积极参与“领航班”“青创讲堂”“通海茶叙”等经验分享活动,累计受众人数超1000人,30余名同学在他的带动和鼓励下投身创新创业浪潮。
“学习之余,班长还会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如主题班会、篮球比赛、春日踏青等,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光电201班王炳博说。

在充实自我的同时,唐桤泽还乐于参与志愿服务。大一暑假,他与实践团同学一同前往云南寻甸进行科普支教。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设计趣味科学实验课程,实践团优异的表现获得第五届立邦“为爱上色”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全国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