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以科技之光点亮乡村教育

时间:2024年08月12日访问次数:21

华理暑期实践团赴乡村基层开展科普教育。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神奇的化学趣味实验、“药香”浓郁的特色课程、寓教于乐的绿色课堂、沙盘游戏……这个暑假,华东理工大学多支暑期社会实践团纷纷携手奔赴乡村一线,以科技支教赋能乡村振兴,用专业与热情为孩子们“点亮”了缤纷假期,为乡村教育注入了青春活力。

科普教育与志愿服务结合

5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站”科普实践团深入云南寻甸,以“做好化学科普,带孩子换个角度看世界”为使命,将化学科普教育从校园内推向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大课堂。每一个趣味化学实验都如同魔法一般,激发了孩子们对化学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在学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及化学实验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化学站”实践团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力量,为乡村学校建设捐赠实验仪器及科普图书等,进一步改善了乡村学校的科普教育条件。

在科普实践的过程中,“化学站”实践团深刻认识到,只有将科普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志愿者的新优势。就此,团队积极引入先进的科普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生动的案例、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当地中小学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共同提升科普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一绿生化”支教团前往的是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程楼乡中心小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小实验”课堂为乡村孩子们进行科技科普教育。支教团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绿色课堂。在自动吹气球实验中,孩子们亲眼见证了小苏打与醋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成员们更是借助这一实验,向孩子们讲述了自然界“碳循环”的过程。通过水的净化实验,孩子们掌握了简单的过滤原理,也学会如何利用自然材料石子、沙土、棉布等进行水的过滤,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药”润童心传承文化瑰宝

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溯药寻光”实践团队前往云南省寻甸县,于仁德一小开设中医药科普小讲堂,为仁德一小的同学们带来了“板蓝根的多重身份”等特色中医药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课程形式,激发了青少年对中医药知识的浓厚兴趣与学习热情。

团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构建了“五维药育”课程模式,该模式融合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场景应用、创新与艺术结合以及健康教育的普及等五大维度。在此框架下,团队精心策划并设计了“菌菇探秘”“奇妙的拓印”“板蓝根的多重身份”“绘制我心中的中草药”和“有趣的穴位”等课程。

团队成员携手仁德一小的同学们,共同踏上了一场探索中医药奥秘的奇妙旅程。这不仅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深切热爱的种子,推动了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团队介绍,未来,还将继续走入校园、深入社区,不断优化课程设计,让中医药文化教育更具地域适应性,提升其有效性和亲和力,使更多青少年了解中医药文化,感悟中医药魅力。

在实践中认识自我与自然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挥汗寻绿”实践团队前往寻甸县仁德一小和仁德四小开展心理课程、环教课程及手作实验,带领孩子们在多样的实践中认识自我与自然。

实践团成员化身“情绪小导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情绪科普课堂。小朋友通过“你演我猜”的小游戏,分享生活中的情绪经历,正确理解“快乐”“悲伤”等常见情绪。在沙盘游戏中,孩子们从构思到布局、从选取模型到精心摆放,通过沙盘这一媒介,无声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环保教育也开展得红红火火。从水下生物的奇妙探索,到生物多样性的奥秘,再到气候行动的紧迫呼唤,多主题深化了孩子们保护自然的意识。针对气温逐年升高现象,志愿者从原因、影响等多维度带领小朋友对此展开分析,启迪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