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有学、有玩、有科技!华理学子解锁暑托班“花式带娃”

时间:2024年08月16日访问次数:20

量身定做的“生活物理课堂”、专属打造的乡土环保支教课程、有趣又有料的爱绿护绿活动、好玩又有效的学习形式……炎炎夏日里,华理开展了“万生进千村百企”社会实践活动,共派出近百名志愿者前往徐汇区、崇明区等办班点,他们化身“六边形老师”深入基层社区,积极参与缓解全市小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各具特色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700余名孩子在探索科学与科技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友谊和成长,“托”起这“一夏”的美好。

寻觅物理,感悟科学魅力

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团委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选拔31名大学生党员等优秀学生骨干成立爱心暑托班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赴徐汇区凌云街道、虹梅街道、康健街道开展服务,带领小学生们一起探索科学之旅。

在正式上岗之前,爱心暑托班志愿服务队还参加了专题培训。面对5个班近200名小学生的看护服务,服务队分工明确、高度负责。在队长赖雨轩的组织带领下,全体队员每天上午 7 点上岗下午 6 点结束,全身心协助相关老师讲课,包括音乐手势舞 、歌曲《如愿》等音乐课程,啦啦操、体适能、小游戏等体育课程,以及折纸、无人机科普、垃圾分类、城管普法、申声传情等其他丰富课程,为小学生度过美好暑假保驾护航。

太阳系的奥秘、神秘的动物世界、人体知识、中华国学经典、文字的演变……志愿者们在工作之余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对小朋友们进行知识科普,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同时,志愿者们还化身校园宣传大使,精彩讲述华理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校园美景、校园美食等。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一个个故事引人入胜,令小朋友们心驰神往。

此外,在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在“物理+”工作室专业指导教师路明的指导下,服务队还专门组织策划了“物理启蒙小课堂”,为热爱科学的小朋友量身定做了“生活物理课堂,点亮科学梦想”系列活动,包括“光的秘密”“声音的原理”“宇宙的奥秘”“电学入门”“神奇的力”等,共同参加上海市静安区图书馆的“夏日有约”活动。每次课堂都由“生活小观察”“课程讲解及演示实验”“实验互动”“有奖问答”等4部分组成,一起揭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展示科学的迷人魅力。

爱绿护绿,种下“绿色种子”

今年暑假,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青山绿野,童心筑梦”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上海市崇明区扎实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与调研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核心骨干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唯一的五星级环保类社团——GreenZone环保协会,该社团连续5年荣获“榜样100”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垃圾银行” 品牌项目曾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调研与支教相融合是此次社会实践的一大特色。实践团队在日程安排时秉持“干中学,学中干”的原则,前期确定好调研内容与课程设计的对应关系,先调研,后上课,立志打造独属于崇明当地的乡土环保支教课程。

结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知行计划共同发起的Movers4climate项目,实践团队将课程与崇明本地的环境、文化相结合,为崇明区中兴镇爱心暑托班100余位小朋友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系列课程。通过展示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秀丽地貌,增强同学们保护环境、节约水源的意识;以崇明布土创意空间的旧物回收利用为例,鼓励同学们在课后挖掘身边的例子,践行可持续发展;结合崇明海边调研的情况,着重强调了微塑料的危害;与本地的东滩湿地调研相结合,展示了扬子鳄的濒危现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意义。


在“西门子爱绿教育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实践团队面向崇明区中兴镇爱心暑托班100余位小朋友开展多元爱绿课程及相关活动。以“风能”“空气”为基础课程,提高小朋友的环保意识以及对清洁能源的认知程度;以AI在飞行装置上的应用与VR技术的应用为科技拓展,激发小朋友的好奇心与创造力;结合华东理工大学GreenZone环保协会品牌项目“垃圾银行”,开展绿色创意行动的活动;聚焦对残障人士的社会关爱,开展相关主题课程。

此外,为拓展暑托班课程的广度,实践团队在环保类课程之余,还设计了生活、思想、文化、艺术等课程,以环保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使小朋友们将文明生活与多元发展成为一种习惯。


“小老师们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通过趣味实验、角色扮演等形式,不仅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环保的种子,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非常感谢这些有爱心又专业的小老师们。”爱心暑托班班主任蔡老师说。

“非常感谢华东理工大学的同学们来给孩子上环保主题教育课,大部分是平时接触不到的新奇课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也非常地配合老师们。”崇明当地志愿者陈同学表示,相关课程给自己和孩子们都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崇明当地发展痛点,实践团队还深入调研崇明区城、乡、村的农业发展现状,并就当地的智慧农业与居民的低碳行为的认知情况分别设计问卷,以线上线下并行的形式,将发放范围覆盖城乡镇,填写问卷人群涵盖政府工作人员、农业从业者、企业员工、学生等,以期探索构建崇明区智慧农业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紧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积极引导支持学生奔赴乡村一线投身公益实践和社会创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青山绿野,童心筑梦”社会实践团队将持续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将环保种子洒向更广阔的祖国大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环保+”乡村振兴科普教育模式,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赋能乡村振兴贡献华理智慧。

“暑”有所托,“童”样精彩

此外,华东理工大学各学院积极参与爱心暑托班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心理健康、电子信息技术、趣味手工等10余门特色课程,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

化工学院3名志愿者为徐汇区康健街道暑托班开设6门特色课程。志愿者们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小朋友们科普现代生物与电子信息技术,带领小朋友们体验英文与文言文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开展了系列趣味手工课程,反响良好。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0名志愿者服务于徐汇区凌云街道第二期暑托班,在完成日常学生进校出校签退、课堂管理、午饭点心分发等工作之余,开展了10余门涵盖了折纸、画画、心理成长、小学奥数、文学创作、科技精神、体育训练以及艺术手工等多个领域的特色课程,和小朋友们共同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

数学学院的8名志愿者服务于徐汇区天平街道第二期暑托班。志愿者们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认真参与课堂活动并及时与家长分享小朋友情况,同时参与了体能、艺术与开阔视野等方面的课程设计。

商学院8名志愿者服务于徐汇区虹梅街道第二期暑托班,志愿者们主要负责田林三中小朋友的签到签退、秩序维护以及教学协助等工作,同时开展了一系列趣味科普课程。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7名志愿者服务于徐汇区凌云街道第一期爱心暑托班,负责管理与课程安排,所开展课程涵盖艺术鉴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知识拓展以及名著阅读分享等,内容丰富且有趣。

“青”心奉献,不负所“托”。爱心托班是上海市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华东理工大学团委将持续响应号召,积极组织青年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勇担社会责任,不负青春时光,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