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上海不少大学生开启了社会实践大课堂,有的忙碌在大山深区的科技小院、有的奔赴各地探访前辈的成长足迹、还有的以科技支教赋能乡村振兴,发挥专业所长,用内心感应时代发展的脉搏。
“我室友现在在忙实验田,把多的草给拔掉,防止夜间缺氧,我现在主要防逃网重新加固一下。我们一天至少田里来回至少在三次以上。”
晚上六点多,记者电话联系到正在贵州剑河县巫溜村的王宏伟时,他和同学还在实验田里忙碌着。
王宏伟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科学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和另外三位同学在巫溜村的科技小院已经驻守超过一年,创新和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今年我这边主要是做了一个稻蟹浅水养殖,因为江苏、浙江那边都是深水是在一米左右,这边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浅水的育苗培育以及承接的养殖。”
天刚蒙蒙亮,他们一天的工作便开始了。巡塘,观察试验和养殖区的河蟹小龙虾的活动是否正常,要采水样,还要测水质、观水草、查水漏,做好虾蟹的防逃。为了保障高温天气池塘水流循环,接通电线、安装电表、插座等设备维护和修理工作,现在对他们来说也不在话下。王宏伟说:“既然选这个专业肯定是喜欢的,毕业之后,我肯定还是会继续从事水产专业的。我喜欢看养的东西慢慢变大,很有成就感。”
暑假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力学所等近30位同学组成上海交通大学“重走学森路”202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分组奔赴四川绵阳、甘肃酒泉、青海西宁实地走访。
王思媛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一路上,实践团成员们从追随前辈足迹探索国防发展之路,到感悟“两弹一星”精神树立远大志向。
“我理想是成为一名飞行器的设计师,最大的收获除了在专业领域方面,还是对于前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感受到就是老一辈科学家们面对困难的勇气还有决心。”
王思媛把这趟旅程称为追光的过程,她还将把实践的收获更好地记录下来:“之后也希望能够整理成一些相关的口述史,讲给更多的人听,去相信光,接近光,成为光,然后发散光。”
神奇的化学趣味实验、“药香”浓郁的特色课程、寓教于乐的绿色课堂……这个夏天,华东理工大学多支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乡村一线,以科技支教赋能乡村振兴。本科二年级的赵鸣是“一绿生化”支教团的一员,前往的是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程楼乡中心小学。
赵鸣说,基于前期走访调研,她和同伴们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绿色课堂:“比如说水的净化,就用一些鹅卵石、活性炭把污水通过层层的过滤给它净化成那种相对纯净的水,还有就是用生活中很常见的白醋、还有小苏打,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来启蒙孩子对于化学的初步认识。”
青春与科技同行,赵鸣说,支教过程中不仅想为更多乡村孩子带去科学的启迪,更是自身的成长:“希望在未来可以深入到祖国的各个地方,了解各地的文化,在大学期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