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华东理工大学开学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渭康作为教师代表向新生寄语:“‘认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培养学生成才,袁渭康院士一生秉持和践行“认真”二字;无论是风华正茂还是耄耋之年,他都以严谨、专注、求真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每一个阶段。
回顾近九十年的人生旅程,他坦承自己年少时心浮气躁,但在大学校园中感受到了严肃的学术氛围,从而选择以科研和教育为终身职业。他自诩并非胸怀大志,但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能以认真进取的态度抓住时机,取得突破,年过不惑,毅然前往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学习,回国后受母校重托担任反应工程研究所所长,成为化学工程领域的杰出人物。
炼繁为简、简中求真

1953年,袁渭康考入华东化工学院(即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专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推荐报考本校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他在本硕9年间认真笃行,勤奋求实。“本科学习,我解决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研究生学习,我初步尝试了自学与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在麻省理工学院,他要和团队成员们完成美国能源部的一项课题:固定床煤气化反应器的计算机模拟和优化。面对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在国内从没见过的大型计算机,袁渭康心里清楚,这样的课题研究,在当时的中国是根本不可能开展的。如何利用先进的实验室设施和大型计算机,他面临种种困难,但他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每天忙碌地在计算中心、办公室和住处之间穿梭,夜以继日地工作,甚至熬夜到凌晨两点,不懈钻研,攻克一个个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持续的辛勤劳动和专注研究让袁渭康成功完成了这项课题,并递交了近百页的详尽报告,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重要总结。这份报告展现了他在煤气化反应器计算机模拟和优化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成果,在当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在美国的学习经历让他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并在前沿科研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1983年,他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支持下建立了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成为中石化产学研合作的典范。1987年,他作为主要学术领导,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浙江大学一起谋划并于1991年建成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化学工程学科领域“强强”联合的典范。
“我必须做的,是要使研究所成为高水平的、具有一定国际声誉的研究集体,以回报社会,回报母校。”袁渭康院士说。
袁渭康院士对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方法论的思考从未停息过,多年前,他与陈敏恒先生合著出版的《工业反应过程的开发方法》,是少有的为反应过程开发提供指导思想的参考书。近年来,他提出的“炼繁为简、简中求真”理念,则是他多年工作方法的高度凝练,也是他认真做事工作态度的高度体现。
传承发展,人才为本

“我与学生的关系,完全是教学相长的关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肯定学生,教学相长,最终形成相互尊重的关系——以赤诚之心行师道传承,袁渭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化学工程人才。
“如果要在事业上作出一点点成绩,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在科研工作中,袁渭康对实验的计划往往要反复思考,不放过一个细节;在研究工作中,每一个论点、每一个实验现象他都会认真推敲,如属文献未报道过的,也必仔细核对,以求确实可靠。这种认真风格,也体现在带学生上。袁渭康早期带的学生,论文都经过他逐字逐句的修改。后来这些学生成长为博士生导师,也将当初导师对他们的要求延续下去。
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过程工业高效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袁渭康认为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非常重要,要加强对学生交叉学科的融合培养。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将博士生培养与生物化工、材料化工、超临界技术等非传统化学反应工程新兴领域研究相结合,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并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经多年探索,他培育的研究方向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方向已跻身国际一流水平,聚合物发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因此,他鼓励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培养科研兴趣和坚持不懈的心理素质,踏实认真做好每件事情,沿着设定的目标不断前进;要多读书,读好书,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理性思考问题,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