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上海高校智库“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何雪松教授领衔的智库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在沪线上发布“新时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暨百强榜(2024)”,这是华东理工大学持续第七年公开发布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百强榜。课题组后续还将围绕中国城市社会发展一级指标推出专题报告。
2018年以来,为了综合、全面反映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状况,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尤其是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城市发展的“社会属性”和“人民属性”,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依归,致力于引领建设新的城市文明形态。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研究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中心,聚焦民生建设与民心凝聚,强调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突出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课题组遵循导向性、前瞻性和开放性原则,兼顾指标相关性与数据可得性,构建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2024年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47个二级指标,能够从多个层面对29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一级指标分别为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人口发展与社会潜力、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教育文化与科技创新、公共医疗与居民健康、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课题组继续优化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和指标分值,优化基本分和扣减分,其中基本指标为42个二级指标,基本分100分;扣减指标为5个,扣减分为9分。
课题组根据“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利用可获得的2023年各类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对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排名。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十强城市分别为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重庆市、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天津市。北京和上海引领城市社会发展,深圳和广州齐肩并进。国内主要城市群在社会发展百强榜中表现优异,排行榜前十位城市有七个城市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重庆、武汉和成都等三个中西部城市表现优异,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十强城市连续六年上榜,体现了十强市强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反映了十强市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体现了十强市对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从整体上看,前三十强上榜城市名单基本稳定,但内部排位竞争激烈,这既反映了城市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也反映了政府推动城市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上海市连续7年位列综合排名百强榜榜眼,在多个一级指标排行榜中表现优异,其中“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一级指标位列榜首,“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 “公共医疗与居民健康”和“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三个一级指标得分仅次于北京位居榜眼。上海市在“人口发展与社会潜力”一级指标中存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短板。
在“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领域,上北深位居三甲,青岛和厦门挺进十强,前三十强城市大多为东部沿海城市,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在“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领域,十强城市大多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城市,如黄山、抚州、海口、三亚、珠海和厦门等著名旅游城市。
在“教育文化与科技创新”领域,北京、南京和上海实力最强,前十强城市除深圳和珠海外均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西安、济南和武汉等历史文化名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在教育文化与科技创新领域表现亮眼;深圳作为中国重要科创中心和产业强市排名靠前,珠海是文化科教十强市中唯一一个非省会地级市。
在“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领域,北京和上海得分最高,副省级城市和产业集聚城市排名靠前,这些城市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青壮年人口有较强的吸引力,他们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优化了所在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增强了所在城市社会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将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总体目标,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总结中国城市民生建设、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科教兴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等成功经验,记录中国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和共同富裕的奋斗进程。课题组现有指标体系数据均来源于各类统计数据,未来将继续优化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更加重视社情民意和中华文化传承,更好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讲好中国城市发展故事,认真做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附表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综合排名百强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