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走进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举办了一场沉浸式读书会,围绕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著作《江村经济》,通过调研、阅读与宣讲的形式,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乡村振兴样本。这场活动让学生们深入田野,重温经典,同时结合新时代的实践,进一步理解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现实意义。
活动中,研究生们沿着费孝通先生的足迹,来到开弦弓村开展实地调研。在江村历史文化园,73岁的“农民教授”姚夫坤以生动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述了蚕丝改进社的历史故事。1924年,蚕丝专家费达生带领团队在开弦弓村建立了蚕丝改进社,引入机器动力提高生丝质量,为乡村工业探索现代化道路。10年后,费孝通先生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写下了经典著作《江村经济》。姚夫坤结合鲜活的案例,向学生们讲述了百年来江村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化发展的变迁,展示了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在驻村研究生的带领下,学生们继续走访求知弄文化站、文化大礼堂、江村集市和“中国·江村”会客厅,切身感受开弦弓村如何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新发展动力。这些调研活动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意义,也让百年江村的历史与现代化实践紧密结合。
在费孝通图书馆,研究生们开展了深度阅读活动,细读《江村经济》中关于“蚕丝业改革困境”和“土地制度变迁”等章节。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佘国梁作为领读人,带领同学们深入探讨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的学术初心,并结合新时代的数字化乡村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案例,剖析费孝通提出的“农工互补”“乡土重建”思想如何为当下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和基层治理现代化问题提供理论支持。通过这种沉浸式的研读,同学们不仅感受到费孝通先生对乡村发展与民生关怀的深刻思考,也认识到《江村经济》在新时代的实践价值。
除了调研与阅读,研究生们还以宣讲的方式推动经典思想的传播,激励在基层实践中树立风清气正的新风尚,启发学生们思考如何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沉浸式读书会是希望不仅能让研究生们重温了百年“江村经济”的经典思想,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通过调研、阅读与宣讲的结合,学生们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出发,感受到乡村发展背后的文化自觉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