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接力捐“髓” 为生命加油“续航”

华东理工大学学生陈焕东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为陌生患者送去重生希望

时间:2025年05月13日访问次数:11

“2年前,我被学长的经历深深打动,选择接过学长手中的接力棒,希望自己的小小举动,能为另一个生命点燃希望的曙光。”近日,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焕东在华山医院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成为上海市第7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种下希望的种子

这是一场爱心传递,是一场意义非凡的“生命接力赛”。陈焕东此次捐献,也是继华理信息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浩栋后,信息学院第二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们为在生命线上挣扎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希望。

陈焕东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结缘的故事,还要从两年前说起。2023年春天,在学校的公益讲座和学院年级大会上,王浩栋学长作为上海第5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眼中流露的坚定和自豪,深深地触动了我。”陈焕东毫不犹豫地和同学一起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

2024年10月,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通知陈焕东与一名患者初筛配型成功,询问是否还有意愿继续捐献。那一刻,震惊、紧张与幸运感如潮水般涌上陈焕东心头。“这十万分之一的缘分,竟然奇迹般降临了,我也能够为另一个生命带去重生的希望!”陈焕东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依旧热血澎湃。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丝隐忧:捐献是否会对健康有所影响?毕业临近,学业与生活节奏是否会因此被打乱?

为了打消心中的疑虑,陈焕东查阅了大量资料,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了解到,现在的捐献技术已经很成熟,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这些科学知识和榜样的力量,让他更坚定了捐献的决心。

陈焕东在华山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

感受萌芽的喜悦

2025年1月,陈焕东积极配合高分辨血样配型检测。在收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后,他立刻将情况告知了父母。“我的父亲听说后表示支持,母亲一开始还有些担心,但在我的介绍和科普后,她逐渐放下了心中的顾虑。

3 月,当红十字会正式确认捐献安排时,陈焕东的内心更加平静与坚定。这份选择背后不仅是勇气,更是他对生命的敬畏与珍重。

为了平衡捐献与学业生活的节奏,陈焕东从2024年10月就开始积极准备毕业事项,在秋招中主动出击并收获了心仪公司的录用函。考虑到捐献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比较接近,他提前筹备毕业设计作品,在寒假期间就将开题报告完成。此外,为了迎接造血干细胞采集,他注意营养饮食和规律作息,每天坚持4千米长跑,全力以赴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

从3月21日开始,陈焕东连续4天接受动员剂注射。3月25日,他正式开始捐献,经过5个多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陈焕东贡献了约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好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经过严密保护,被紧急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

播撒生命的希望

“市、区领导的关心与重视,红十字会、医院工作人员贴心的后勤服务,院校领导、老师、同学的鼓励与陪伴,家人、朋友的关心与照顾,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温暖与支持。”陈焕东在捐献后表示。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学长王浩栋也来到现场为他加油鼓劲。这份来自“过来人”的温暖,也让这场爱心接力更具力量。“未来我也将积极投入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活动中,传递善意,延续‘血脉’火种。”陈焕东表示。

谈起那位素未谋面却命运相连的受捐者,陈焕东说:“我大概知道他是一位小朋友,小小的身体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希望他能战胜病魔,早日康复,长大后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也希望他能将我的这份善意传递下去。”暖心的话语,饱含着陈焕东对受捐者深深的祝福与牵挂。

生命接力,大爱相“髓”。陈焕东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中,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带去希望。

【教师说】

见证陈焕东同学完成生命接力的全过程,我深感教育的温度与力量。两年前以王浩栋事迹为火种的生命教育,如今在青年血脉中炽烈传递。这份跨越时空的善意传承,不仅重启了陌生生命的脉搏,更让红十字精神在校园深深扎根。

——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辅导员 潘恬

【学生说】

得知陈焕东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我深受感动。与献血相比,造血干细胞捐献需直面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考验。尤其在配型成功率极低的现实下,更彰显生命守望的可贵。陈焕东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榜样。

——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1级本科生 翟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