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以“类普鲁士蓝中稳定镍(II)位点高效安培级乙二醇氧化”为题,在线报道了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在绿色氧化耦合电解水制氢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有机小分子(如醇、胺、尿素等)亲核替代反应可以大幅降低电解水制氢能耗,但大多催化材料在反应过程中会发生原位重构形成高价金属中心活性物种(如金属羟基氧化物)。在醇类小分子(例如乙二醇、甘油等)电氧化过程中,高价金属羟基氧化物在特定电压范围内可以实现高甲酸选择性,但是由于高价态活性位点同样可以催化析氧反应(OER),导致在高电流密度下产生不可避免的OER竞争,从而降低反应选择性以及带来工业氢/氧混合爆炸的风险。研究团队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相体系中替代反应物小分子可以促进或抑制催化剂的工况结构演化过程(Chem,2024,10,2147);然而,进一步理解反应物小分子与催化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设计高效的催化电极材料仍然具有挑战。
为了进一步探究催化剂的实际应用潜力,研究团队对催化剂进行了膜电极器件组装,EGOR//HER体系相比与OER//HER体系显著降低了输入电压,在宽运行电流密度范围内(0.2到1.8 A cm⁻2)实现高甲酸法拉第效率(>90%)。组装的耦合制氢系统在1.0或1.5 A cm⁻2的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了500小时,没有出现明显的性能衰减。本研究工作不仅为催化剂/反应物界面相互作用提供了全新的理解,也为设计高效、稳定的有机亲核小分子电氧化催化材料提供了重要借鉴。
文献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8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