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元素都有独特的原子半径与电子构型,却在相互碰撞中形成奇妙反应。2021级化学院的四位女生,用四年时光书写了一部现实版“元素周期表”,在不同领域构建无限可能。她们用各自迥异的轨迹证明:真正的优秀,从不需要同质化的模板。
晶格重构:
相识于奉贤的共生反应
2021年9月,拖着行李箱的四个身影在奉贤校区25号楼617门前交错,来自祖国各地的四位女生:东北的王思凝、西北的艾柯代·尼亚孜、东南的张译引、西南的卓佳芯让617充满新生的活力。从一开始的互不熟悉,慢慢一起上课,一起吃饭,寝室便成了未来四年的“反应容器”。她们也逐渐成为在这个偌大的校园里最好的朋友。
2022年春,黄浦江畔的玉兰初绽,在寝室上网课的学习时光是她们难忘的经历,键盘敲击声与核酸通知在日光灯下交织成新的白噪音,她们互相鼓励,苦中作乐。王思凝作为层长和寝室长,每天管理楼层的防疫工作,艾柯代、张译引、卓佳芯也经常为学校做志愿服务。她们合理利用时间,即使每天上网课,但她们也从不摆烂,每当推开寝室门都能看见电脑前认真学习的面孔。直到玉兰再度盛放的那天,她们才惊觉——那些被折叠在核酸队列里的晨昏,是成长道路上的步步积淀。
催化裂变:
四重光谱在校园中个性衍射
在共铸的晶体基底上,四束迥异的光开始绽放:
艾柯代在大学生活中完成了一场破茧成蝶的自我蜕变。大一时的她作为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基础较为薄弱,加上没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导致她在学业上出现一定困难。但她在辅导员的悉心引领和室友们的鼓励与帮助下,她逐渐找到了自己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动力。她作为材化212团支书与艺海艺术团负责人,她凝聚集体力量。即便日程满满,她还是在空闲时间投身志愿活动与企业实习,在实践中磨砺自我。在人生的谱图上浮现出布拉格衍射峰,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王思凝作为应化211班长、层长、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她把很多时间投入到学生活动中,带领班级获得优良学风班集体等荣誉。同时在钢琴团参加各种演出,在追光灯下展现出棱镜般的虹彩。她还参加“知行杯”、“挑战杯”等比赛,在充实的活动中积累着经验,斩获奖项的同时也兼顾专业课的学习——那些穿梭于寝室、教室与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脚步,终将协奏曲谱成了人生多重态叠加的波函数。
张译引大一开始便积极探索自身的可能,做过勤工助学办公室助理,也走进企业实习,在DSM、Heraeus等公司积累实验室工作经验。在一次次的探索过后,她坚定了留学的选择。她同时应对雅思和GRE的高压备考,在身心俱疲的日子里咬紧牙关,也未曾放松课堂与实验的每一环。她在生活的高频振动中,缓慢叠加出属于她的状态函数——不设限,多维度向前。
卓佳芯担任院学生会社团部副部长与化学基地210的组织委员,她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团队合作经验与友谊,更为校园增添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瞬间。在学习生活中,她始终以严谨与勤奋为准则,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并在实验创新竞赛、“互联网+”等多项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她的成绩在坚持与努力的反应收率间达成完美守恒,将热爱与实力凝聚成了她成长轨迹中最闪耀的篇章。
电子跃迁:
交叉小径上的能量共振
当毕业季的潮水漫过校园的每个角落,她们各自奔赴不同的星轨。而保研夏令营如流星划过时,四人依然在深夜的寝室里互为照亮彼此的灯塔,寝室每天晚上大家都会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夏令营准备期间,正值期末考试周,她们一边准备面试答辩,一边写实验报告,一边复习期末考试。七月,夏令营与搬校区同时催促她们要向前迈出人生重要的一步。她们阔别了奉贤校区,来到徐汇校区。曾经三年的积淀,在九月炽热的秋天开花结果。王思凝和艾柯代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卓佳芯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张译引则在暑假实习,准备GRE和申请材料与面试,12月网申后收到7所院校的offer。最终选择卡内基梅隆大学AIE-ChE硕士项目。
寝室四人累计获得包括成思危名誉校长奖学金、“挑战杯”上海市金奖、上海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特等奖等在内的64项荣誉。唯有互为催化的默契,才能持续引发链式反应,这些优异的成果更是她们努力的见证。
艾柯代和张译引回到奉贤校区,在分享会上向学弟学妹传授经验,站在分享的讲台,仿佛看见几年前尚且懵懂的自己。
同位素标记:
向未来光激发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当她们在各自的生活中回想起大学寝室的美好,思绪又回到某晚在寝室的彻夜长谈——她们仍共享着当年寝室里的电子轨道,是会互相写进论文致谢里的姐妹。有人问“共同优秀”的秘诀,她们指着元素周期表右下角的注解:“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减小。”或许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复刻他人的成功半径,而是像同周期的元素般,在相似的起点走出独一无二的电子云轨迹。当四个灵魂既各自保持电离能,又共享着共价键般的羁绊,这大概就是青春最绚丽的焰色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