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官微】硕士毕业不用写论文,这所学校是怎么做的?

时间:2025年06月20日访问次数:0

“我的设计成果,此刻正在连云港的一家热电厂里安装调试准备投产。”近日,在华东理工大学的硕士毕业答辩现场,面对企业专家的犀利提问,答辩人闫善伊佳底气十足。他的底气,并非来自厚厚的学术论文,而是源自一份沉甸甸的“实战答卷”——一套由他深度参与设计、正在江苏连云港某热电联产项目现场安装的烟气净化脱硝装置。

这场答辩很不一样,三分之二的答辩评委来自行业一线企业专家,学生以解决真实工业难题的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华东理工大学,为“新质生产力需要怎样的工程师”这一时代之问,给出了一个硬核答案: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在真实战场中锻造,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必须完美结合在现场。


评价破局:实践成果成为学位“通行证”

202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为实践成果应用于学位授予提供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华东理工大学把握国家导向,‌大胆实践探索,率先制定工程硕博士改革专项试点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实施细则,规定除了专题研究类论文这一传统学位论文形式之外,工程类硕士生还可以以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方案设计等实践成果形式申请硕士学位。鼓励他们聚焦行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针对工程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工作内容凝练撰写实践成果。

这一规定让闫善伊佳成为“破茧”的第一批受益者。他用于申请硕士毕业的实践成果,经过严谨论证,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助力企业减排氮氧化物逾4200吨。‌ 

在闫善伊佳明确了以方案设计这一实践成果形式申请学位后,校内导师吕树光教授与企业导师、东方电气集团高级工程师何英萍形成“黄金组合”:企业方紧盯工程数据的严谨性与方案落地的可行性,校方则确保学术规范性和论证过程的科学性。

最终,答辩委员会一致认定:“该成果解决了复杂工程问题,技术路线合理,数据详实,申请人完全达到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这张象征着能力与贡献的学位“通行证”,其关键词不再是单一的学术论文,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经得起产业检验的“生产力”。

图片


产业熔炉:在“真刀真枪”中锻造能力

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华东理工大学早就为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完美结合构建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2023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正式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在真场景和实战环境中全面提升工程硕博士工程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旨在服务国际重大战略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工程硕博士专项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冰玉的“战场”在中化学装备集团的轮胎生产线。

聚焦轮胎半部件复合挤出机的智能控制技术开发这一实践课题,她的“双导师”架构成为坚实后盾:校内导师杜文莉教授负责理论推演与前沿技术可行性把关,企业导师陈忆琳总工程师则提供工程实践指导,帮助她识别可能遇到的实际操作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理论找杜老师,工程找陈老师”的分工协作下,她完成了从初入企业的“如履薄冰”到如今“如鱼得水”的转变,并凭借扎实成果荣获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集萃奖学金。

图片

开展真研究、解决真问题、产出真成果、得到真成长,闫善伊佳的成长也经历了一场“沉浸式”锤炼。

研一完成理论学习后,闫善伊佳就进入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实践培养环节。企业导师何英萍以项目为牵引,协调专业人员指导他学习流场模拟需要的Fluent软件;鼓励他以练代学,参与云南红河电厂脱硫系统入口烟道流场模拟及优化、深圳东部电厂喷氨格栅流场模拟及优化等真实项目;带领他深入企业一线,现场查看安装情况,讨论调试方案。

“只有亲身参与,才能锻造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何英萍强调。


拆掉“围墙”:课堂与产线无缝对接

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岗位不同,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自然就不同。从培养方案到课程建设,从企业实践到多元评价,华东理工大学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正逐步完善。

华东理工大学突出“新化工”特色,联手行业龙头重构培养链条,开设领域核心课120余门,立项建设20门“人工智能+”课程,23门校企联合课程,让课堂与产业前沿同频共振。

“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课程就是一个“破局样本”。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包括理论基础、实践训练与PBL(项目式学习)等3个环节,核心目标是培养掌握前沿技术、具备工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专业人才。从制定教学大纲起,企业专家就深度参与。在内容上,这门课程突破了传统酶学教学的单一理论框架,将酶学原理(催化机制、动力学)与工程实践(反应器设计、工艺优化) 进行了跨学科的深度整合。

企业导师带着真实项目进课堂,学校教师则带着前沿理论深度参与指导‌。课程不仅让学生直面工艺成本控制、酶稳定性提升等方面的产业难点,与企业导师一起拆解技术痛点、打磨解决方案,还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产业实践的“任意门”,比如,在中试生产线上操作酶固定化反应器等。

携手4位企业专家打造这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的生物工程学院郑高伟教授谈道:“校企联合推动‘三个对接’——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进一步提升了育人效能。” 

课堂直面产业痛点,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硬核成果叩开学位大门,华东理工大学正积极探索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的专业硕博士联合培养新模式,为培养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提供了极具启发意义的“华理方案”。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孟歆迪 颜维琦)

原文来源: 光明日报  |  发表时间:2025-06-13  | 作者:孟歆迪 颜维琦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