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上海6月17日电(记者 吴振东)在华东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答辩现场,面对企业专家的犀利提问,答辩人闫善伊显得底气十足。他的底气,并非来自厚厚的学术论文,而是源自一份沉甸甸的“实战答卷”——一套由他深度参与设计、正在江苏连云港某热电联产项目现场安装的烟气净化脱硝装置。
三分之二的答辩评委来自行业一线企业专家,学生以解决真实工业难题的实践成果申请学位。这是记者近日在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答辩现场见到的情景,折射出“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在真实战场中锻造”这一育人理念。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和根本任务。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逐步建立起项目制牵引、多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基于深厚的工程教育实践,学校突出“新化工”特色,发挥顶尖学科集群优势,联手行业龙头重构培养链条,围绕七大关键领域,目前已开设领域核心课120余门,立项建设20门“人工智能+”课程,23门校企联合课程,使课堂与产业前沿同频共振。
以专业必修课“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课为例,该课由校生物工程学院郑高伟教授携手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的专家各展所长、共同打造,核心目标是培养掌握前沿技术、具备工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专业人才。从制定教学大纲起,企业专家就深度参与。在内容上,课程突破了传统酶学教学的单一理论框架,将酶学原理(催化机制、动力学)与工程实践(反应器设计、工艺优化) 进行了跨学科的深度整合。
企业导师带着真实项目进课堂,学校教师则带着前沿理论深度参与指导。“校企联合,推动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更好对接,进一步提升了育人效能。”郑高伟说。
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华东理工大学近年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在真场景和实战环境中全面提升工程硕博士工程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硕博士专项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冰玉的“战场”,就在中化学装备集团的轮胎生产线。
聚焦轮胎半部件复合挤出机的智能控制技术开发这一实践课题,她的“双导师”架构成为坚实后盾:校内导师杜文莉教授负责理论推演与前沿技术可行性把关,企业导师陈忆琳总工程师提供工程实践指导,帮助她识别可能遇到的实际操作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两位导师分工协作下,她完成了从初入企业的“如履薄冰”到如今“如鱼得水”的转变,并凭借扎实成果荣获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集萃奖学金。
202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为实践成果应用于学位授予提供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华东理工大学把握国家导向,大胆实践探索,率先制定工程硕博士改革专项试点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实施细则,规定除专题研究类论文这一传统学位论文形式外,工程类硕士生还能以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方案设计等实践成果形式申请硕士学位,鼓励他们聚焦行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针对工程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工作内容凝练撰写实践成果。
这一规定让闫善伊佳成为“破茧”的第一批受益者。他用于申请硕士毕业的实践成果,经过严谨论证,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助力企业减排氮氧化物逾4200吨。
在闫善伊佳明确了以方案设计这一实践成果形式申请学位后,校内导师吕树光教授与企业导师、东方电气集团高级工程师何英萍形成“黄金组合”:企业方紧盯工程数据的严谨性与方案落地的可行性,校方则确保学术规范性和论证过程的科学性。
最终,答辩委员会一致认定:“该成果解决了复杂工程问题,技术路线合理,数据详实,申请人完全达到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这张象征着能力与贡献的学位“通行证”,其关键词不再是单一的学术论文,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经得起产业检验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