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理工大学2022级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硕士生研究生毕业,学校联合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在真场景和实战环境中全面提升工程硕博士工程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首届毕业生中两人凭借硬核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新华社客户端、《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中国新闻网、《上海科技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
【新华社客户端】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可凭“硬核”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6月17日电(记者 吴振东)在华东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答辩现场,面对企业专家的犀利提问,答辩人闫善伊显得底气十足。他的底气,并非来自厚厚的学术论文,而是源自一份沉甸甸的“实战答卷”——一套由他深度参与设计、正在江苏连云港某热电联产项目现场安装的烟气净化脱硝装置。
三分之二的答辩评委来自行业一线企业专家,学生以解决真实工业难题的实践成果申请学位。这是记者近日在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答辩现场见到的情景,折射出“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在真实战场中锻造”这一育人理念。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和根本任务。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逐步建立起项目制牵引、多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基于深厚的工程教育实践,学校突出“新化工”特色,发挥顶尖学科集群优势,联手行业龙头重构培养链条,围绕七大关键领域,目前已开设领域核心课120余门,立项建设20门“人工智能+”课程,23门校企联合课程,使课堂与产业前沿同频共振。
以专业必修课“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课为例,该课由校生物工程学院郑高伟教授携手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的专家各展所长、共同打造,核心目标是培养掌握前沿技术、具备工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专业人才。从制定教学大纲起,企业专家就深度参与。在内容上,课程突破了传统酶学教学的单一理论框架,将酶学原理(催化机制、动力学)与工程实践(反应器设计、工艺优化) 进行了跨学科的深度整合。
企业导师带着真实项目进课堂,学校教师则带着前沿理论深度参与指导。“校企联合,推动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更好对接,进一步提升了育人效能。”郑高伟说。
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华东理工大学近年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在真场景和实战环境中全面提升工程硕博士工程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硕博士专项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冰玉的“战场”,就在中化学装备集团的轮胎生产线。
聚焦轮胎半部件复合挤出机的智能控制技术开发这一实践课题,她的“双导师”架构成为坚实后盾:校内导师杜文莉教授负责理论推演与前沿技术可行性把关,企业导师陈忆琳总工程师提供工程实践指导,帮助她识别可能遇到的实际操作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两位导师分工协作下,她完成了从初入企业的“如履薄冰”到如今“如鱼得水”的转变,并凭借扎实成果荣获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集萃奖学金。
202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为实践成果应用于学位授予提供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华东理工大学把握国家导向,大胆实践探索,率先制定工程硕博士改革专项试点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实施细则,规定除专题研究类论文这一传统学位论文形式外,工程类硕士生还能以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方案设计等实践成果形式申请硕士学位,鼓励他们聚焦行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针对工程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工作内容凝练撰写实践成果。
这一规定让闫善伊佳成为“破茧”的第一批受益者。他用于申请硕士毕业的实践成果,经过严谨论证,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助力企业减排氮氧化物逾4200吨。
在闫善伊佳明确了以方案设计这一实践成果形式申请学位后,校内导师吕树光教授与企业导师、东方电气集团高级工程师何英萍形成“黄金组合”:企业方紧盯工程数据的严谨性与方案落地的可行性,校方则确保学术规范性和论证过程的科学性。
最终,答辩委员会一致认定:“该成果解决了复杂工程问题,技术路线合理,数据详实,申请人完全达到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这张象征着能力与贡献的学位“通行证”,其关键词不再是单一的学术论文,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经得起产业检验的“生产力”。
《光明日报》:华东理工大学:课堂对接产线 实践锻造能力
“我的设计成果,此刻正在连云港的一家热电厂里安装调试准备投产。”近日,在华东理工大学的硕士毕业答辩现场,面对企业专家的犀利提问,答辩人闫善伊佳底气十足。他的底气并非来自厚厚的学术论文,而是源自一份“沉甸甸”的“实战答卷”——一套由他深度参与设计、正在江苏连云港某热电联产项目现场安装的烟气净化脱硝装置。
这场答辩很不一样,三分之二的评委来自行业一线企业专家,学生以解决真实工业难题的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202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为实践成果应用于学位授予提供了坚实的法理基础。华东理工大学大胆实践探索,制定工程硕博士改革专项试点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实施细则,规定除了专题研究类论文这一传统学位论文形式之外,工程类硕士生还可以以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方案设计等实践成果形式申请硕士学位。鼓励学生聚焦行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针对工程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等工作内容撰写实践成果。
这一规定让闫善伊佳成为第一批受益者。他用于申请硕士毕业的实践成果,经过论证,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助力企业减排氮氧化物逾4200吨。
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2023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正式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在真场景中全面提升工程硕博士工程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岗位不同,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自然就不同。从培养方案到课程建设,从企业实践到多元评价,华东理工大学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正逐步完善。
华东理工大学还突出“新化工”特色,联手行业龙头重构培养链条,开设领域核心课120余门,立项建设20门“人工智能+”课程,23门校企联合课程,让课堂与产业前沿同频共振。
“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课程就是一个样本。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包括理论基础、实践训练与PBL(项目式学习)3个环节,核心目标是培养掌握前沿技术、具备工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专业人才。从制定教学大纲起,企业专家就深度参与。
企业导师带着真实项目进课堂,学校教师带着前沿理论深度参与指导。课程不仅让学生直面工艺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产业难点,与企业导师一起拆解技术痛点、打磨解决方案,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直通产业实践的大门。
携手4位企业专家打造这门课程的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郑高伟说:“校企联合推动‘三个对接’——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进一步提升了育人效能。”
《中国青年报》:不用写论文 华东理工两名硕士以“实践成果”毕业
“我的设计成果,此刻正在连云港的一家热电厂里安装调试准备投产。”日前,在华东理工大学的硕士毕业答辩现场,面对企业专家的犀利提问,答辩人、华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研究生闫善伊佳底气十足。
他的底气,并非来自厚厚的学术论文,而是源自一份沉甸甸的“实战答卷”——一套由他深度参与设计、正在江苏连云港某热电联产项目现场安装的烟气净化脱硝装置。
三分之二的答辩评委是来自行业一线企业的专家,学生以解决真实工业难题的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从2025年开始,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不再只有“论文发表”这一条途径,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实践成果”也能等同于“论文发表”。
从2025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提出,无论是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还是博士研究生教育,都要达到以下条件——“通过规定的课程考核或者修满相应学分,完成学术研究训练或者专业实践训练,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或者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表明学位申请人达到下列水平的”,才能被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华东理工大学率先制定工程硕博士改革专项试点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实施细则,规定除了专题研究类论文这一传统学位论文形式之外,工程类硕士生还可以以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方案设计等实践成果形式申请硕士学位。鼓励他们聚焦行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针对工程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工作内容凝练撰写实践成果。
据悉,该校2022级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中,就有两人以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
闫善伊佳就是其中的一人。他用于申请硕士毕业的实践成果,经过严谨论证,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助力企业减排氮氧化物逾4200吨。
在闫善伊佳明确了以方案设计这一实践成果形式申请学位后,校内导师吕树光教授与企业导师、东方电气集团高级工程师何英萍组成“黄金搭档”:企业方紧盯工程数据的严谨性与方案落地的可行性,校方则确保学术规范性和论证过程的科学性。
最终,答辩委员会一致认定:“该成果解决了复杂工程问题,技术路线合理,数据翔实,申请人完全达到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这张象征着能力与贡献的学位“通行证”,其关键词不再是单一的学术论文,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经得起产业检验的“生产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要让研究生在毕业前拿到“实践成果”,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一边上课,一边就要让学生与产业界接触,让企业出的题能实打实地给到学生。
据了解,按照“一企一策一类型”的原则,华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已为2025级校企联合培养专项定制49份培养方案。
以“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这门课为例,课程负责人、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郑高伟携手4位来自企业的专家一起上课。课程内容包括理论基础、实践训练与PBL(项目式学习)等3个环节,核心目标是培养掌握前沿技术、具备工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专业人才。从制定教学大纲起,企业专家就深度参与。在内容上,这门课程突破了传统酶学教学的单一理论框架,将酶学原理(催化机制、动力学)与工程实践(反应器设计、工艺优化)进行了跨学科的深度整合。
企业导师带着真实项目进课堂,学校教师则带着前沿理论深度参与指导。比如,工程师负责讲授“酶法工艺放大中的故障树分析”,传授设备异常诊断经验,研发总监参与PBL项目可行性评审,并引入工业化落地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这堂课还为学生们铺就了一条从校园到职场的“高速通道”——依托它建立的“课程-实习-就业”三级认证机制,PBL高分学生可跳过企业技术面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还了解到,华东理工大学的改革,远不止学位授予环节的突破。该校正系统性地将“产业需求”这把尺子,深度嵌入工程硕博士培养的评价体系全链条:企业导师在招生选拔、实践考核、论文评阅与答辩中拥有充分话语权,以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严丝合缝。
东方电气集团组织人事部副部长周韬具体负责华东理工大学与该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硕士项目。他介绍,集团公司构建了“一天一交流、一周一协商、一月一反馈、一年一考核”的精细化过程管理机制强化指导,为学生提供优厚的科研补贴、安居保障、健康关怀等全方位支持,让青年工程师真正能参与解决真问题、实现真价值的过程。
工业成果应用于学位授予,华理卓越工程师学院34名研究生即将毕业
《解放日报》:硕士毕业论文“写在生产线上”
“我的设计成果,正在连云港一家热电厂安装调试、准备投产。”华东理工大学工程硕士毕业答辩时,面对企业专家的犀利提问,答辩人闫善伊佳显得底气十足。他的底气,并非出自数万字学术论文,而是由他深度参与设计、正在江苏热电联产项目现场安装的烟气净化脱硝装置。
在现场,三分之二的答辩评委是行业一线的企业专家,学生要以解决工业界真实难题的实践成果来申请学位。今年元旦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为实践成果应用于学位授予提供了法理基础。本月下半月,像闫善伊佳一样,华理卓越工程师学院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的34名研究生学成毕业,真正“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
“生产力”成学位“通行证”
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研一完成理论学习后,闫善伊佳就来到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实践培养环节。
公司高级工程师何英萍以项目为牵引,每月指导他绘制不同部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施工图,让他熟悉整个系统;并协调专业人员,指导他学习流场模拟所用的Fluent软件。同时,鼓励他参与云南红河电厂脱硫系统入口烟道、深圳东部电厂喷氨格栅的流场模拟及优化等真实项目,现场查看安装情况,参与讨论调试方案。
“只有亲身参与,才能锻造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何英萍强调。企业提供的Fluent软件特训与重点项目历练,让闫善伊佳快速蜕变成长为能独立完成数值模拟及工程设计的实战人才。
华东理工大学率先制定工程硕博士改革专项试点的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实施细则,规定除了专题研究类论文这一传统学位论文形式之外,工程类硕士生还可以以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方案设计等实践成果形式申请硕士学位。
这一规定让闫善伊佳成为评价“破茧”的第一批受益者。他用于申请硕士毕业的实践成果,经过严谨论证,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助力企业减排氮氧化物逾4200吨。
在闫善伊佳明确了以方案设计这一实践成果形式申请学位后,企业方紧盯工程数据的严谨性与方案落地的可行性,校方则确保学术规范性和论证过程的科学性。最终,答辩委员会一致认定:“该成果解决了复杂工程问题,技术路线合理,数据翔实,申请人完全达到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
这张学位“通行证”,其关键词不再是单一的学术论文,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经得起产业检验的“生产力”。
华东理工大学的改革远不止学位授予环节的突破。学校正系统性地将“产业需求”这把尺子,深度嵌入工程硕博士培养的评价体系全链条:企业导师在招生选拔、实践考核、论文评阅与答辩中拥有充分话语权,以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严丝合缝。
华东理工与东方电气联合培养的首批工程硕士毕业生中,有4位优秀学子选择扎根该企业,将所学直接转化为服务国家重大装备制造。
课堂到产线定制49项方案
基于华理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工程硕博士专项,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冰玉的“战场”在中化学装备科技集团的轮胎生产线上。
聚焦轮胎半部件复合挤出机的智能控制技术开发课题,她的“双导师”架构成为坚实后盾。作为校内导师,杜文莉教授负责理论推演与前沿技术可行性把关;作为企业导师,陈忆琳总工程师则帮助她识别可能遇到的实际操作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理论找杜老师,工程找陈老师”的分工协作下,李冰玉也完成了从初入企业的“如履薄冰”到如今“如鱼得水”的转变,并凭借扎实成果荣获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集萃奖学金。
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岗位不同,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自然就不同。从培养方案到课程建设,从企业实践到多元评价,华东理工大学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正逐步完善。目前,按照“一企一策一类型”的原则,卓越工程师学院已为2025级校企联合培养专项定制了49项培养方案,打通从课堂到产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最后一公里”。
全校突出“新化工”特色,发挥顶尖学科集群优势,目前开设领域核心课120余门,立项建设20门“人工智能+”课程,以及23门校企联合课程,让教学课堂与产业前沿无缝衔接。
“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课程就是一个“破局样本”。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郑高伟携手4位相关领域企业专家,各展所长,精心打造了这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这门课程突破传统酶学教学的单一理论框架,将催化机制、动力学等酶学原理与反应器设计、工艺优化等工程实践跨学科深度整合。
这门课程还为学生们铺就了一条从校园到职场的“高速通道”,项目式学习的高分学生可直接跳过企业技术面试。郑高伟说:“校企联合推动‘三个对接’——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进一步提升了育人效能。”
《上海科技报》硕士毕业不用写论文?看华理如何用实战培养新质生产力尖兵
“我的设计成果,此刻正在连云港的一家热电厂里安装调试准备投产。”5月15日,在华东理工大学的硕士毕业答辩现场,面对企业专家的犀利提问,答辩人闫善伊佳底气十足。他的底气,并非来自厚厚的学术论文,而是源自一份沉甸甸的“实战答卷”——一套由他深度参与设计、正在江苏连云港某热电联产项目现场安装的烟气净化脱硝装置。
三分之二的答辩评委来自行业一线企业专家,学生以解决真实工业难题的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华东理工大学的这场答辩,为“新质生产力需要怎样的工程师”这一时代之问,给出了一个硬核答案: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在真实战场中锻造,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必须完美结合在现场。
拆掉“围墙”:课堂与产线无缝对接
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岗位不同,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自然就不同。从培养方案到课程建设,从企业实践到多元评价,华东理工大学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正逐步完善。目前,按照“一企一策一类型”的原则,卓越工程师学院已为2025级校企联合培养专项定制49份培养方案。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绝不是简单的倍数放大,卓越工程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如何打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基于深厚的工程教育实践,华东理工大学突出“新化工”特色,发挥顶尖学科集群优势,联手行业龙头重构培养链条,围绕七大关键领域,开设领域素养课、领域核心课、领域方向课,重点建设人工智能课、校企联合课程、实践案例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和前沿讲座课程。目前,开设领域核心课120余门,立项建设20门“人工智能+”课程,23门校企联合课程,让课堂与产业前沿同频共振。
“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课程就是一个“破局样本”。生物工程学院郑高伟教授携手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尚科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镁孚泰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苏州百福安酶技术有限公司的4位企业专家,各展所长,精心打造了这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包括理论基础、实践训练与PBL(项目式学习)等3个环节,核心目标是培养掌握前沿技术、具备工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专业人才。从制定教学大纲起,企业专家就深度参与。在内容上,这门课程突破了传统酶学教学的单一理论框架,将酶学原理(催化机制、动力学)与工程实践(反应器设计、工艺优化) 进行了跨学科的深度整合。
企业导师带着真实项目进课堂,学校教师则带着前沿理论深度参与指导。比如,工程师负责讲授“酶法工艺放大中的故障树分析”,传授设备异常诊断经验(如酶失活预警),研发总监参与PBL项目可行性评审,会引入工业化落地标准,等等。
课程不仅让学生直面工艺成本控制、酶稳定性提升等方面的产业难点,与企业导师一起拆解技术痛点、打磨解决方案,还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产业实践的“任意门”,比如,在中试生产线上操作酶固定化反应器、用符合GMP标准的HPLC检测产物纯度等。
此外,该课程还为学生们铺就了一条从校园到职场的“高速通道”——依托由它建立的“课程-实习-就业”三级认证机制,PBL高分学生可跳过企业技术面试。
郑高伟教授谈道:“校企联合推动‘三个对接’——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进一步提升了育人效能。”
产业熔炉:在“真刀真枪”中锻造能力
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2023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正式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在真场景和实战环境中全面提升工程硕博士工程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硕博士专项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冰玉的“战场”在中化学装备集团的轮胎生产线。
聚焦轮胎半部件复合挤出机的智能控制技术开发这一实践课题,她的“双导师”架构成为坚实后盾:校内导师杜文莉教授负责理论推演与前沿技术可行性把关,企业导师陈忆琳总工程师则提供工程实践指导,帮助她识别可能遇到的实际操作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理论找杜老师,工程找陈老师”的分工协作下,她也完成了从初入企业的“如履薄冰”到如今“如鱼得水”的转变,并凭借扎实成果荣获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集萃奖学金。
开展真研究、解决真问题、产出真成果、得到真成长,闫善伊佳的成长也经历了一场“沉浸式”锤炼。
研一完成理论学习后,闫善伊佳就进入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实践培养环节。企业导师何英萍以项目为牵引,每月指导他绘制不同部件CAD施工图,让他熟悉整个SNCR+SCR系统;协调专业人员指导他学习流场模拟需要的Fluent软件;鼓励他以练代学,参与云南红河电厂脱硫系统入口烟道流场模拟及优化、深圳东部电厂喷氨格栅流场模拟及优化等真实项目;带领他深入企业一线,现场查看安装情况,讨论调试方案。
“只有亲身参与,才能锻造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何英萍强调。企业提供的Fluent软件特训与重点项目历练,让闫善伊佳“做中学”,快速蜕变成长为能独立完成数值模拟及工程设计的实战人才。
评价破局:实践成果成为学位“通行证”
202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为实践成果应用于学位授予提供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华东理工大学把握国家导向,大胆实践探索,率先制定工程硕博士改革专项试点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实施细则,规定除了专题研究类论文这一传统学位论文形式之外,工程类硕士生还可以以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方案设计等实践成果形式申请硕士学位。鼓励他们聚焦行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针对工程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工作内容凝练撰写实践成果。
这一规定让闫善伊佳成为“破茧”的第一批受益者。他用于申请硕士毕业的实践成果,经过严谨论证,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助力企业减排氮氧化物逾4200吨。
在闫善伊佳明确了以方案设计这一实践成果形式申请学位后,校内导师吕树光教授与企业导师、东方电气集团高级工程师何英萍形成“黄金组合”:企业方紧盯工程数据的严谨性与方案落地的可行性,校方则确保学术规范性和论证过程的科学性。
最终,答辩委员会一致认定:“该成果解决了复杂工程问题,技术路线合理,数据详实,申请人完全达到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这张象征着能力与贡献的学位“通行证”,其关键词不再是单一的学术论文,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经得起产业检验的“生产力”。
华东理工大学的改革,远不止于学位授予环节的突破。学校正系统性地将“产业需求”这把尺子,深度嵌入工程硕博士培养的评价体系全链条:企业导师在招生选拔、实践考核、论文评阅与答辩中拥有充分话语权,以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严丝合缝。
这套以实践能力为核心、校企深度协同的评价机制,正在结出丰硕果实:在华东理工大学与东方电气集团联合培养的首批工程硕士毕业生中,有4位优秀学子选择扎根该企业,将所学直接转化为服务国家重大装备制造的现实力量。
“事业留人,是我们留住联合培养华理学子的核心密码。”据东方电气集团组织人事部副部长周韬介绍,集团不仅为工程硕博士精准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科研项目和重点工程,构筑广阔的事业平台,还建立了完善的培养保障体系:从构建“一天一交流、一周一协商、一月一反馈、一年一考核”的精细化过程管理机制强化指导,到提供优厚的科研补贴、安居保障、健康关怀等全方位支持,让青年工程师在解决真问题、实现真价值的过程中,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从课堂直面产业痛点,到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硬核成果叩开学位大门,从企业深度参与评价全过程,到学子在实际产业项目中实现蜕变并投身强国建设一线……华东理工大学正积极探索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的专业硕博士联合培养新模式,为培养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提供了极具启发意义的“华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