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在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粟瑜为毕业生们带来“绘制职场安全蓝图:解锁你的就业权益密码”讲座。央视新闻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教育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解放·上观、文汇·上观、科学网、青春上海、东方网、上海教育新闻网、第一教育等10余家媒体进行了原发报道。本篇选取了部分报道予以转载。
【央视新闻】毕业季求职必看:职场新人法律风险避坑指南
六月毕业季,大批毕业生将踏入职场。针对求职中可能遇到的虚假招聘、劳动合同签订、试用期时长、服务期规定、竞业限制等常见法律问题,6月19日,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粟瑜提供了实用解答。
职场新人需重点关注的环节:
入职时:需注意就业三方协议与offer的区别,警惕入职文书中的潜在风险点。
工作中:需明确试用期法律规定,识别公司设置的服务期要求是否合法,了解可能遭遇合法解雇的情形。
离职时:需知晓保密或竞业限制协议的履行要求,掌握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途径,以及劳动争议的维权方法。
【光明日报客户端】从“职场小白”到权益达人 华理这门“爆款课”为毕业生护航!
6月适逢毕业季,许多大学生都将陆续踏入职场,迎来“人生第一个甲方”。如何防范虚假招聘?劳动合同怎么签?试用期应该是几个月?何谓服务期?什么是竞业限制?懵懂的职场小白迫切希望得到专业的、针对性的解答。
6月19日,在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粟瑜的讲座中,许多毕业生围着粟老师,听他主讲“绘制职场安全蓝图:解锁你的就业权益密码”,还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碰到的问题。
现场听讲座的多是正在求职的毕业生。他们表示,求职时碰到的法律问题不少,但往往只是去翻小某书,或者问问学长学姐。“粟老师的讲座既有案例分享与法条解读,还有很实用的操作指导,尤其注意结合理工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岗位,对我们就业帮助很大。”
这不是粟老师团队第一次开设同类讲座。近些年来,每年毕业季,他们都会给毕业生开设相关讲座,帮助他们解决各种职场法律问题。开设这些讲座,是他主讲的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教学创新举措之一,也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有益探索。
“以连续5届、面向近600名法学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为基础,我们总结出课程教学的三大痛点问题——吸收难、应用难、创新难。”为此,粟老师团队用上“五板斧”,从课程内容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综合、教学评价多维、课程思政引领5个方面,淬炼出一个全新的课堂。
他们通过设置“部门法进阶模块”,引导学生发现前后课程的衔接点,形成“民法/商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知识脉络。
设置“法工桥”“劳法计算器”等模块,请工科老师解析新型劳动争议遇到的技术问题,引入AI提升学生操作技术工具的能力。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实务部门参观,邀请实务法律人指导学生撰写实务文书。
开设“虚拟仲裁庭”,学生们分饰仲裁员、劳动者、用人单位代表、工会代表等,用精选的案例模拟仲裁过程。利用“云上谈判间”开展情境教学,学习如何开展集体协商、调岗调薪等非诉讼活动。
“劳法先锋”“劳友记”模块则用邹碧华法官等模范人物和外卖员等普通劳动者的事迹让学生树立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就应坚守正义、服务民生的信念,培养职业伦理和家国情怀。
学习成效怎样评价呢?“我们采取平时与期末、个人与团队、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评价方式与权重;为法律文书写作、模拟仲裁对抗以及情境谈判互动分别设置评价标准,适当引入AI参与评价,”粟老师介绍说,“最后,为实现评价主体多元,课程会不定期地邀请实务法律人参与相关评审。”
以上这些创新,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学习的痛点,力求提升学生的复合型法律适用能力、数字时代非诉讼治理能力,以及中国式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治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后,已完成4轮教学。这门课的衍生课程“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于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其线上课程连续多年入选智慧树网“混合式精品课程TOP100”,累计选课78.1万人,选修高校862所。
从课堂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每一步,都能看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看到新文科建设所倡导的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培养。粟瑜说:“团队在课程教学创新上的探索会持之以恒,目标是培养出精法律、通技术、善治理的复合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治创新一流人才。”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孟歆迪 颜维琦 通讯员卞慧)
【中国新闻网】数智时代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怎么讲?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得主有一套
中新网上海新闻6月19日电(卞慧 许婧)6月适逢毕业季,许多大学生都将陆续踏入职场,迎来“人生第一个甲方”。如何防范虚假招聘?劳动合同怎么签?试用期应该是几个月?何谓服务期?什么是竞业限制?懵懂的职场小白迫切希望得到专业的、针对性的解答。
6月19日,在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粟瑜的讲座中,许多毕业生围着粟老师,听他主讲“绘制职场安全蓝图:解锁你的就业权益密码”,还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碰到的问题。
这个讲座送给毕业生
从求职到工作,从工作到离职,讲座针对毕业生进入职场后未来几年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一一解答。
入职时——拿到offer就万事大吉了吗?毕业生就业三方协议和offer有什么区别?入职文书有哪些常见的“坑”?
工作中——试用期如何确定?公司提供培训设置的服务期要求是否合法?碰了哪些“高压线”可能会遭遇单位合法解雇?
离职时——保密或竞业限制协议怎么履行?怎样合法解除劳动合同?产生劳动争议如何维权?
现场听讲座的多是正在求职的毕业生。他们表示,求职时碰到的法律问题不少,但往往只是去翻小某书,或者问问学长学姐。“其实,小某书上只是前辈经验的总结,不是权威的法律解读。粟老师的讲座既有案例分享与法条解读,还有很实用的操作指导,尤其注意结合理工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岗位,对我们就业帮助很大。”
这不是粟老师团队第一次开设同类讲座。近些年来,每年毕业季,他们都会给毕业生开设相关讲座,帮助他们解决各种职场法律问题。开设这些讲座,是他主讲的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教学创新举措之一,也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有益探索。
这个课堂解决三大痛点
“以连续5届、面向近600名法学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为基础,我们总结出课程教学的三大痛点问题——吸收难、应用难、创新难。”为此,粟老师团队用上“五板斧”,从课程内容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综合、教学评价多维、课程思政引领5个方面,淬炼出一个全新的课堂。
他们通过设置“部门法进阶模块”,引导学生发现前后课程的衔接点,形成“民法/商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知识脉络。
设置“法工桥”“劳法计算器”等模块,请工科老师解析新型劳动争议遇到的技术问题,引入AI提升学生操作技术工具的能力。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实务部门参观,邀请实务法律人指导学生撰写实务文书。
开设“虚拟仲裁庭”,学生们分饰仲裁员、劳动者、用人单位代表、工会代表等,用精选的案例模拟仲裁过程。利用“云上谈判间”开展情境教学,学习如何开展集体协商、调岗调薪等非诉讼活动。
“劳法先锋”“劳友记”模块则用邹碧华法官等模范人物和外卖员等普通劳动者的事迹让学生树立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就应坚守正义、服务民生的信念,培养职业伦理和家国情怀。
学习成效怎样评价呢?“我们采取平时与期末、个人与团队、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评价方式与权重;为法律文书写作、模拟仲裁对抗以及情境谈判互动分别设置评价标准,适当引入AI参与评价,”粟老师介绍说,“最后,为实现评价主体多元,课程会不定期地邀请实务法律人参与相关评审。”
以上这些创新,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学习的痛点,力求提升学生的复合型法律适用能力、数字时代非诉讼治理能力,以及中国式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治创新能力。
这个团队有看点
课程改革后,已完成4轮教学。教学督导听课、学生评教都位列同类课程第一名。学生研究的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还有《人工智能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挑战及规制路径初探》等多篇论文公开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
这门课的衍生课程“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于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其线上课程连续多年入选智慧树网“混合式精品课程TOP100”,累计选课78.1万人,选修高校862所。
团队的3位教师主持省部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3门,获得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组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
2022级本科生杨鑫澍说:“这门课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见、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既加速了知识的吸收,也锻炼了我们的实务能力。”本科生何文娴表示:“粟老师上课没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他给了我们更多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的机会。我觉得自己的求知欲被激发了。”
从课堂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每一步,都能看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看到新文科建设所倡导的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培养。粟瑜说:“团队在课程教学创新上的探索会持之以恒,目标是培养出精法律、通技术、善治理的复合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治创新一流人才。”(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华东理工开课教学生“就业如何避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6月19日电(卞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粟瑜给大学生们上了一堂特殊的法学专业课。临近毕业,粟瑜教学生们“就业如何避坑”。
“你们即将迎来‘人生第一个甲方’,有人看到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百万年薪垂涎,有人可能入职后会遭遇‘弹性’试用期,还有的人一进单位就拿到了一份约定高额赔付的竞业协议,这种时候,如何应对?”粟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为毕业季前来咨询的同学,专门开设了“绘制职场安全蓝图:解锁你的就业权益密码”这门课。
这不是粟瑜团队第一次开设同类讲座。近年来,每年毕业季,他和同事们都会给毕业生开设相关讲座,帮助他们解决各种职场法律问题。这些讲座,是他主讲的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教学创新举措之一。
粟瑜介绍,此前自己和同事们连续5年面向近600名法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总结发现了课程教学的三大痛点问题——吸收难、应用难、创新难。为此,法学院老师们从课程内容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综合、教学评价多维、课程思政引领5个方面,淬炼出一个全新的课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解决传统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学习的痛点,力求提升学生的复合型法律适用能力、数字时代非诉讼治理能力,以及中国式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治创新能力。
【解放·上观】试用期被辞、服务期跳槽,怎么“算账”?法学名师为毕业生入职加开一堂维权课
毕业季更是就业季,高校应届学子纷纷踏入职场,迎来“人生第一个甲方”。试用期应该几个月?高价实习中介合法吗?何谓服务期违约?什么是竞业限制?懵懵懂懂的职场小白或许还一知半解。对此,法律专家在入职之际特别“辅导”刚需青年,加开了一堂维权课。
作为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名师,讲授“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粟瑜,19日专门在校图书馆结合案例开讲,绘制职场安全蓝图,解锁就业权益密码。
【实习期之内被解雇有什么说法】
“上海某AI公司招聘硕士生小王,约定试用期6个月,其合同为3年期。”粟瑜老师抛出案例,对于这位新进的算法工程师,试用期间的薪资只发正式岗的80%,且低于上海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也无社保,公司称“转正后补缴”。结果,到试用第5个月时,公司以“输出效率低”为由,将其口头辞退。
粟瑜分析称,这家用人单位的试用期相关约定有不止一处违法。在订立合同的前提下,3年及以上合同试用6个月、1到3年间合同试用2个月、1年以内合同试用1个月——这些关于试用期的时间约定是合规的。“试用期薪资‘打八折’已是‘底线价’,但不能低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同时,“转正之后再补缴社保”也不合法,因为社保是自用工之日起缴纳,而不是转正之日起。
另一关键是试用期内被辞退的条件是什么。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有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形,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在这起案例中,用人单位所谓员工“输出效率低”的辞退理由,可能并非一项“录用条件”,也没有明示输出效率高或低的条件。因此,法律支持这位试用期员工维护其合法权益,追偿工资待遇及相应社保等。
粟瑜还提醒忙于“找实习”的学子,不应通过收取高额中介费的中介方,寻求在所谓“大厂”的实习机会,甚至“被承诺”有望转正。“因为收了学生两三万元的中介,本身就已走上违法路径。”同时,对于使用“学生工”的用人企业,也存在重大法律风险。“尽管名义上的‘实习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但完全可能构成‘事实用工’的关系,被追究法律责任。”粟瑜建议,大学生还应通过正规渠道进入正规企业实习。
这不是粟老师团队第一次开设同类讲座。近些年来,每年毕业季,他们都会给毕业生开设相关讲座,帮助他们解决各种职场法律问题。这门课的衍生课程“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2020年就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其线上课程连续多年入选智慧树网“混合式精品课程TOP100”,累计选课78.1万人,选修高校862所。
【服务期之内跳槽怎么“赔付”】
进入职场后,优秀人才还面临培训甚至海外培训机会,那么公司为其提供培训而设置服务期的年限要求是否合法。粟瑜又举了一个高技术行业的案例:上海某半导体企业送工程师赴荷兰培训3个月,费用约20万元,但须签订5年服务期协议,违约金达40万元。接受培训的第2年,员工提出离职要求,被企业索赔40万元……
所谓服务期,又称最低服务年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这是指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对劳动者有特殊约束力的,劳动者因获得特殊的劳动条件,而应当与用人单位持续劳动关系的期限。此案例中,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便与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有时,除了培训,还有一些户口、住房等特殊待遇,劳资之间也可能因此约定“最低服务年限”。
不过,粟瑜解释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服务期的长度未作限定,由当事人双方自由约定。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另外,服务期之后跳槽谋职,还可能面临进入竞争性同业企业的限制,但竞业限制的年限最多只有两年。
“荷兰培训次年离职”案例的关键,在于违约金不合法。关于服务期,法律规定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并且,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也就是说,该案例的违约金最多只能约定20万元,且因员工在5年服务期内至少达成了1年服务,所以依法支付的违约金不会超过4/5,即16万元。
除了非法学专业学子,“法学生”也从这门课堂上受益匪浅。本科生何文娴表示:“粟老师上课没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他给了我们更多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的机会。我觉得自己的求知欲被激发了。”2022级学子杨鑫澍说:“这门课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见、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既加速了知识的吸收,也锻炼了我们的实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