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上那抹永不褪色的钴蓝,源自地底深处沉睡的钴元素;梵高、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笔下绚烂夺目的色彩,离不开镉黄的发现与运用;多彩的玛瑙、透亮的水晶,则都蕴含着一种共同的硅元素……翻开《画懂科学·118化学元素》的书页,我们仿佛透过日常生活的缝隙,第一次看清了世界表面的花纹之下,那些沉默而精密的元素符号正在无声运作。
“从公众印象来说,化学工业被妖魔化得太厉害了。看到化工,似乎就联想到‘危险、污染、有害’。然而,世界万物包括人本身,皆由各种化学成分构成。”当看到人们谈及“化学成分”几个字就避之千里,身为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教授的戴升意识到,需要一把更轻巧的钥匙,去开启公众认知化学殿堂的沉重大门。而这把钥匙,最终在他笔下化为生动线条与斑斓色彩——“图像是直观的,我希望用漫画的形式拉近公众与化学世界的距离。”
拒绝“搬运式科普”
一次偶然的机会,戴升在翻阅一本日本进口的科普读物,书中在介绍汞元素时,自豪地将其与奈良大佛联系起来——大佛表面那层庄严的金箔,正是利用“汞齐化金法”镀就。“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能在科普书里看到熟悉的‘中国故事’里的化学?”这一想法如一颗石子投入戴升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他要让中国孩子从自己祖先的智慧创造中,理解元素的力量。
“我们都说学习科学知识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做科普亦是如此,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和文化背景,所以我们更希望用中国故事去讲科普。”节气养生、中药炮制、传统印染、古法酿造,甚至是古代科技的奇观……这些浸润着中华智慧的实践与传奇,都成了元素周期表在神州大地上最生动、最独特、最富有底蕴的注脚。在戴升的解读下,科学知识不再是外来的灌输,而成为对自身文明内在逻辑的一次解码与致敬。
从“听故事”到“追线索”
跨越年龄的求知共鸣
戴升的志向远不止于讲述引人入胜的“化学故事”。他更深层的目标,是如春风化雨般,引导听众完成认知的跃迁——从被动接收信息的容器,转变为主动编织知识网络的探索者。一次次书展活动和签售现场所收获的跨越代际的鲜活回响,让他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种子一旦以合适的方式播撒,便能在截然不同的心田破土发芽,自发生长。
“戴教授,您这书我看了觉得津津有味!这里面讲的好多东西,解开了我生活里积攒多年的小问号。这就是一本生活里的‘化学小百科’啊!”在签售现场,戴升也常常被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老太太们温暖,他们拿着书,饶有兴致地翻阅,甚至会主动分享阅读心得。
截至目前,《画懂科学·118 化学元素》的销量已超过50万册,在化学元素相关图书中销量稳居第一。当看到孩子指着书页咿呀学语,听到老者讲述书中知识如何解惑生活,戴升深知,那根名为“主动思考”的引线,已在无数人心中被悄然点燃。科普的终极意义,不正是让科学之光,无论年龄、无论地域,都能照亮每一个渴望理解世界的心灵吗?
不灭的元素之火
“科普方舟”驶向星辰大海
“保持纯粹,才能走得更远,照亮更需要光的地方。”荣誉加身,并未让戴升停下脚步。这份“为爱发电”的赤诚,如同他心中不灭的元素之火。聚光灯之外,他目光投向的是地图上那些科普资源匮乏的偏远角落。
“为爱发电”的激情,也驱动着戴升不断突破自我领域的边界。“科学的疆域本无界限,文化的故事更是浩瀚。”他正计划将“画懂科学”系列拓展至物理和数学的广袤天地。
站在化学与人文的交汇点上,戴升如同一位勤勉的摆渡者。他用文化的砚台研磨科学的墨汁,以漫画的妙笔勾勒元素的灵魂,用问题的火种点燃思考的燎原之势,怀着一腔赤诚,将科学的星火播撒向更辽阔、更需要它的土地。当孩子们仰望古老的青铜器,眼中不再仅仅是斑驳的铜绿,而是穿透时光,看到那赋予它不朽生命的铜与锡的原子;当他们燃放爆竹时,心中升腾的不只是瞬间的光热,更能感知硫与硝石在历史长河中引发的变革能量……那一刻,科学便真正融入了他们理解世界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