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适逢毕业季,许多大学生都将陆续踏入职场,迎来“人生第一个甲方”。如何防范虚假招聘?劳动合同怎么签?试用期应该是几个月?何谓服务期?什么是竞业限制?懵懂的职场小白迫切希望得到专业的、针对性的解答。
6月19日,在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粟瑜的讲座中,许多毕业生围着粟老师,听他主讲“绘制职场安全蓝图:解锁你的就业权益密码”,还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碰到的问题。
现场听讲座的多是正在求职的毕业生。他们表示,求职时碰到的法律问题不少,但往往只是去翻小某书,或者问问学长学姐。“粟老师的讲座既有案例分享与法条解读,还有很实用的操作指导,尤其注意结合理工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岗位,对我们就业帮助很大。”
这不是粟老师团队第一次开设同类讲座。近些年来,每年毕业季,他们都会给毕业生开设相关讲座,帮助他们解决各种职场法律问题。开设这些讲座,是他主讲的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教学创新举措之一,也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有益探索。
“以连续5届、面向近600名法学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为基础,我们总结出课程教学的三大痛点问题——吸收难、应用难、创新难。”为此,粟老师团队用上“五板斧”,从课程内容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综合、教学评价多维、课程思政引领5个方面,淬炼出一个全新的课堂。
他们通过设置“部门法进阶模块”,引导学生发现前后课程的衔接点,形成“民法/商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知识脉络。
设置“法工桥”“劳法计算器”等模块,请工科老师解析新型劳动争议遇到的技术问题,引入AI提升学生操作技术工具的能力。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实务部门参观,邀请实务法律人指导学生撰写实务文书。
开设“虚拟仲裁庭”,学生们分饰仲裁员、劳动者、用人单位代表、工会代表等,用精选的案例模拟仲裁过程。利用“云上谈判间”开展情境教学,学习如何开展集体协商、调岗调薪等非诉讼活动。
“劳法先锋”“劳友记”模块则用邹碧华法官等模范人物和外卖员等普通劳动者的事迹让学生树立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就应坚守正义、服务民生的信念,培养职业伦理和家国情怀。
学习成效怎样评价呢?“我们采取平时与期末、个人与团队、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评价方式与权重;为法律文书写作、模拟仲裁对抗以及情境谈判互动分别设置评价标准,适当引入AI参与评价”粟老师介绍说,“最后,为实现评价主体多元,课程会不定期地邀请实务法律人参与相关评审。”
以上这些创新,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学习的痛点,力求提升学生的复合型法律适用能力、数字时代非诉讼治理能力,以及中国式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治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后,已完成4轮教学。这门课的衍生课程“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于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其线上课程连续多年入选智慧树网“混合式精品课程TOP100”,累计选课78.1万人,选修高校862所。
从课堂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每一步,都能看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看到新文科建设所倡导的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培养。粟瑜说:“团队在课程教学创新上的探索会持之以恒,目标是培养出精法律、通技术、善治理的复合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治创新一流人才。”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孟歆迪 颜维琦 通讯员卞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