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设计成果,此刻正在连云港的一家热电厂里安装调试准备投产。”5月15日,在华东理工大学的硕士毕业答辩现场,面对企业专家的犀利提问,答辩人闫善伊佳底气十足。他的底气,并非来自厚厚的学术论文,而是源自一份沉甸甸的“实战答卷”——一套由他深度参与设计、正在江苏连云港某热电联产项目现场安装的烟气净化脱硝装置。
三分之二的答辩评委来自行业一线企业专家,学生以解决真实工业难题的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华东理工大学的这场答辩,为“新质生产力需要怎样的工程师”这一时代之问,给出了一个硬核答案: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在真实战场中锻造,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必须完美结合在现场。
拆掉“围墙”:课堂与产线无缝对接
基于深厚的工程教育实践,华东理工大学突出“新化工”特色,发挥顶尖学科集群优势,联手行业龙头重构培养链条,围绕七大关键领域,开设领域素养课、领域核心课、领域方向课,重点建设人工智能课、校企联合课程、实践案例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和前沿讲座课程。目前,开设领域核心课120余门,立项建设20门“人工智能+”课程,23门校企联合课程,让课堂与产业前沿同频共振。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包括理论基础、实践训练与PBL(项目式学习)等3个环节,核心目标是培养掌握前沿技术、具备工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专业人才。从制定教学大纲起,企业专家就深度参与。在内容上,这门课程突破了传统酶学教学的单一理论框架,将酶学原理(催化机制、动力学)与工程实践(反应器设计、工艺优化) 进行了跨学科的深度整合。
课程不仅让学生直面工艺成本控制、酶稳定性提升等方面的产业难点,与企业导师一起拆解技术痛点、打磨解决方案,还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产业实践的“任意门”,比如,在中试生产线上操作酶固定化反应器、用符合GMP标准的HPLC检测产物纯度等。
郑高伟教授谈道:“校企联合推动‘三个对接’——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进一步提升了育人效能。”
产业熔炉:在“真刀真枪”中锻造能力
工程硕博士专项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冰玉的“战场”在中化学装备集团的轮胎生产线。
开展真研究、解决真问题、产出真成果、得到真成长,闫善伊佳的成长也经历了一场“沉浸式”锤炼。
“只有亲身参与,才能锻造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何英萍强调。企业提供的Fluent软件特训与重点项目历练,让闫善伊佳“做中学”,快速蜕变成长为能独立完成数值模拟及工程设计的实战人才。
评价破局:实践成果成为学位“通行证”
华东理工大学把握国家导向,大胆实践探索,率先制定工程硕博士改革专项试点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实施细则,规定除了专题研究类论文这一传统学位论文形式之外,工程类硕士生还可以以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方案设计等实践成果形式申请硕士学位。鼓励他们聚焦行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针对工程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工作内容凝练撰写实践成果。
在闫善伊佳明确了以方案设计这一实践成果形式申请学位后,校内导师吕树光教授与企业导师、东方电气集团高级工程师何英萍形成“黄金组合”:企业方紧盯工程数据的严谨性与方案落地的可行性,校方则确保学术规范性和论证过程的科学性。
华东理工大学的改革,远不止于学位授予环节的突破。学校正系统性地将“产业需求”这把尺子,深度嵌入工程硕博士培养的评价体系全链条:企业导师在招生选拔、实践考核、论文评阅与答辩中拥有充分话语权,以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严丝合缝。
“事业留人,是我们留住联合培养华理学子的核心密码。”据东方电气集团组织人事部副部长周韬介绍,集团不仅为工程硕博士精准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科研项目和重点工程,构筑广阔的事业平台,还建立了完善的培养保障体系:从构建“一天一交流、一周一协商、一月一反馈、一年一考核”的精细化过程管理机制强化指导,到提供优厚的科研补贴、安居保障、健康关怀等全方位支持,让青年工程师在解决真问题、实现真价值的过程中,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