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叶心明教授团队在Nature旗下的期刊《人文社科通讯》上发表文章。本研究聚焦于如何通过人工智能促进身体活动以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第一作者为体育学院青年教师方雯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樊思璟,硕士研究生郑洪运为第二作者,叶心明教授为通讯作者。

《人文社科通讯》是Nature旗下唯一面向人文社会科学的子刊,致力于出版人文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同时被A&HCI与SSCI收录,在国内外的人文社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人文社科通讯》在JCR社会科学分区为Q1,中国科学院人文科学一区。根据Web of Science期刊引用指数,该期刊在人文学科-多学科领域的409种期刊中排名第3,在社会科学跨学科领域的265种期刊中排名第1。
本研究聚焦于如何通过人工智能促进身体活动以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基于对1831篇国际核心文献的系统计量分析与知识图谱构建,深入探讨了AI在该领域中的多路径干预机制与未来研究方向。同时运用 CiteSpace与 VOSviewer 构建全球知识图谱,系统揭示“AI × 运动 × 心理健康”交叉领域的发展曲线、合作网络与热点演化,厘清研究格局、热点演化与国际合作网络。
研究提出“AI 增强运动干预”四重机制:(1)个性化运动推荐;(2)认知康复支持;(3)情绪识别与反馈;(4)心血管-骨骼系统优化,并首次从 BDNF、血清素等生物标志物角度整合实证证据,说明 AI-驱动运动干预在缓解抑郁、焦虑、认知衰退中的潜在效能。本研究形成“心理健康、认知健康、心血管健康、骨骼健康”四大主题,伴随虚拟现实、伴侣机器人与可穿戴传感器的融合应用,AI-赋能的实时监测、情绪干预与远程康复成为新兴增长点。该研究强调了AI介入老龄心理健康领域的伦理挑战与政策需求,呼吁构建技术可及、数据安全、以人为本的智能健康服务体系。研究指出,AI正在深刻变革老年人群的运动行为模式和心理健康干预路径,通过智能设备、虚拟现实平台和数据驱动的个性化运动方案,AI正为积极应对全球老龄化带来全新可能。
本研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两大核心局限:长期干预证据不足(>12个月持续效应待验证)及数字鸿沟(中国农村网络覆盖率落差达32.7%)。未来应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建立AI干预的临床剂量标准,量化运动强度/频率与心理健康获益的关联;二是开发可解释性算法模型,增强决策透明度;三是拓展慢性病共病干预,探索糖尿病/关节炎患者的运动-心理协同管理。团队倡议将伦理治理前置,通过国际协作构建技术包容性评估体系,形成“筛查-干预-康复”全链条健康管理范式,使AI真正成为支撑健康老龄化的普惠性工具。
据介绍,该研究是华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开展有组织科研的优秀成果之一。体育学院还与华理药学院共建运动健康与代谢实验室开展大健康相关研究工作,学界同仁可就运动和健康方向互相交流与合作。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9-025-05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