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校长轩福贞以 “逐光而行,恒进日新”为题,为毕业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典礼采用了主会场与分会场同步直播的方式,8000余名本、硕、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大家共同见证华理学子人生新征程的高光时刻。解放·上观、文汇·上观、新民·上观、科学网、东方网、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科技报、第一教育、上海热线、话匣子近10余家媒体进行了原发报道。本篇选取了部分报道予以转载。
【文汇·上观】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寄语毕业生:不畏惧选择人生道路上的“窄门”
凤凰花开风华茂,莘莘学子启航时。6月24日,华东理工大学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典礼采用了主会场与分会场同步直播的方式,8000余名本、硕、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共同见证人生新征程。
今年华东理工大学共3647人获学士学位,3826人获硕士学位,534人获博士学位。其中,425人获得2025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793人获得2025届华东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221名赴基层、西部及重点行业领域就业代表获得校级优秀团员称号。
“积极的长期主义者,有勇气、不畏惧选择人生道路上的‘窄门’,敢于走上一条看起来更偏远的‘险路’。”毕业典礼上,华东理工大学校长、校党委副书记轩福贞以围绕“做积极的长期主义者”给毕业生上最后一课。
他指出,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产业革命、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不确定性”正成为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永恒不变的要素,寻找社会发展中的“不变量”。这种左右发展、扭转乾坤的力量,就是长期主义。积极的长期主义者,表现为对初心的坚守、对真理的执着和对梦想的追求。
轩福贞谈到了“选择”“坚守”“行动”三个关键词。
“正确的选择”是长期主义者的起点和根基。积极的长期主义者,始终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做出契合内心召唤和时代需要的选择,追寻人生的意义之锚。
当下有人热衷于“速成”“一夜成名”等现象,但对“困难而正确”事业的坚守,恰恰是最有价值、最珍贵的品质。所谓的奇迹,往往就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
积极的长期主义者,既是行动派,更是实干家。轩福贞希望同学们践行长期主义者的行动哲学:以日拱一卒的定力,坐热基础研究的“冷板凳”;以每天0.1%的精进,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以众行致远的胸怀,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以下是毕业致辞内容——
作为校长,毕业典礼上与大家交流共勉是仪式传承的必选项。今天,我围绕“做积极的长期主义者”,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众所周知,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产业革命、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革命,以及由此引入的新产业、新岗位、新名词、新热点层出不穷。可以说,“不确定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选择”是我们每时每刻都绕不开的话题,“选择性焦虑”也成为大家都必须直面的问题!
我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永恒不变的要素,在社会发展的变局中寻找“不变量”,这是因为,塑造未来的核心力量往往潜藏在“未变”之中。这种左右发展、扭转乾坤的力量,就是长期主义。短暂的喧嚣终将沉寂,一时的热点必会冷却。唯有对初心的坚守、对真理的执着、对梦想的追求,才能塑造未来。
秉持长期主义,意味着百炼成钢。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对此,在华理求学的你们,一定会有共鸣。我看到同学们中有人历经千百次实验、沉淀出创新突破;有人用数年时间追踪城乡社会的细微变迁;在座的各位历经论文的千雕万琢,方得今日加冕荣光,这些都是长期主义的生动注脚。
秉持长期主义,需要做时间的主人。万物互联时代,大数据、信息定向推送,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永远在线”的世界,真正“安静坐下来思考1小时”,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挑战。这需要每个人静心定力实现价值创造,以韧性成长穿越周期波动,善于做“时间的主人”,塑造强大的自我。
接下来,围绕今天的主题,我想分享三个关键词,与大家共勉:
第一个词,是选择。有人说,选择大于努力,对此我深表赞同。但是,“正确地选择”对长期主义者来说,更加重要,它是起点和根基。人生航程上,若航向错了,意味着你越是努力划桨,距离目标就越远,甚至是南辕北辙。早期的航海家,都懂得用北极星来判断航向,战胜汹涌海浪,到达航行的终点。今天,我们置身信息洪流,热点轮转、风口频出。真正的智慧,不是随波逐流,去追逐每一个诱人的浪头,而是要穿透迷雾,为自己的人生寻觅到那个恒定的“北极星”。
正确的选择源于对“趋势必然性”的深刻把握,源于培养洞察“后见之明”的能力,找准经济社会演进规律,识别时代洪流中的大势所趋。积极的长期主义者,有勇气、不畏惧选择人生道路上的“窄门”,敢于走上一条看起来更偏远的“险路”。
当前,“双碳”目标下,新能源领域是热点。有人选择追政策、赶潮流。但也有学者敢于啃周期长、风险高的“硬骨头”,选择钻研新一代储能技术。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能源转型的时代趋势,看到了绿色发展的国家需求,看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今年的毕业生中,有一大批同学选择了扎根基层、奔赴西部。他们把握了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大趋势,更懂得改变一个个具体生命、服务一方水土的长远价值,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书写新时代青年的答卷。这份选择,本身就根植于“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的初心,是对理想和担当的努力践行。
同学们,真正的长期主义者,不会偏执地一路狂奔,而总能做出明辨方向的选择,确保自己没有置身于满是哈哈镜的大厅之中,不被自身欲望所蒙蔽。拥有选择正确的能力,需要不断叩问自己的初心,更要常常抬头看路,把握时代脉搏,找到个人、社会、国家需求的契合点。我相信,正确选择道路上的每一个步伐,都会更加坚定有力,将你引向更加辽阔的未来。
第二个词,是坚守。当下,有人热衷于“速成”,煞费苦心找“捷径”;也有人热衷于“时运”,想着泼天富贵是人人有份;还有人热衷于“一夜成名”,只想要掌声、不愿流汗水。这时,对“困难而正确”选择的坚守,恰恰成为最有价值、也最珍贵的品质。它是避免“即时满足陷阱”的清醒,也是对“放弃”这一思维惯性的抵抗力。当科研陷入瓶颈、创业遭遇寒冬、学习遇到难以逾越的高山,失败和挫折带来的“失望低谷”,最容易让人萌生“算了吧”的念头。长期主义者的坚守,就是至暗时刻中依然点亮信念的明灯。
坚守,不是固执僵化。它要求我们锤炼识变、应变、求变的本领,在选定的主赛道上,拥有不断校准方向、纠正偏差的能力。这个纠偏过程,本身就是对意志的磨砺。顺境时不浮躁,逆境时不气馁,在持续的专注和自我更新中,锻造出强大的精神韧性。
纵观那些改变人类文明轨迹的发明创造,其实都有坚守的加持。高精度光刻机的研发,背后是成千上万工程师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可控核聚变研究的重大进展,凝聚着几代科学家的持续接力。这种不计一时得失的战略耐心,无不需要扎实地打基础,深入地做研究,在辛勤耕耘中静待花开。
所谓的奇迹,往往就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在未来的道路上,希望你们不在高光时迷失,也不在低谷时放弃,重视坚守的力量,用人生的长镜头,呈现独一无二的自己。
第三个词,是行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躺平空想,终是徒劳;持续的行动,才有答案。长期主义者,不会沉醉于空洞的口号和幻想,而是积极将宏大目标分解为坚实的脚步,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积极的长期主义者,不满足于简单机械的一万小时重复,而追求每一天的精进。成长的道路往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会有试错和瓶颈。这需要我们在平淡的日常里,有多坚持一寸的韧性;当遇到困难时,有转换思路、另辟蹊径的弹性;更要有智慧,把每一次“不完美”的遗憾,转化为下一次出发的动力。正是这种长期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才能产生强大的时间复利效应,让微小的成就进阶成巨大的飞跃。
同学们,积极的长期主义者,既是行动派,更是实干家。真正的抵达,就在你坚定向前的每一步里,在你与同伴携手共进,攻克每一个“不可能”的征途中。这便是长期主义者的行动哲学:以日拱一卒的定力,坐热基础研究的“冷板凳”;以每天0.1%的精进,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以众行致远的胸怀,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熔炉里,淬炼出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推动人类进步的硬核价值。
此刻山河远阔,正是扬帆起航时。同学们,在未来的逐梦之路上,期待你们以长期主义者的定力穿越周期,在持续精进中破茧,在久久为功中成器,用积极进取、勤奋求实的姿态定义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同学们,无论你们走到哪里,母校永远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最温暖的港湾!
愿你们逐光而行,恒进日新!
【科学网】华理校长轩福贞:不畏惧选择“窄门”,敢于走“险路”
6月24日,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徐汇校区举行,共3647人获学士学位,3826人获硕士学位,534人获博士学位。
典礼上,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以“逐光而行,恒进日新”为题,为毕业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轩福贞指出,“不确定性”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选择”是每时每刻都绕不开的话题,“选择性焦虑”也成为每个人都必须直面的问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永恒不变的要素,在社会发展的变局中寻找‘不变量’,这是因为,塑造未来的核心力量往往潜藏在‘未变’之中。”轩福贞表示,这种左右发展、扭转乾坤的力量,就是长期主义,他鼓励毕业生们做积极的长期主义者,静心定力实现价值创造,以韧性成长穿越周期波动,善于做“时间的主人”,塑造强大的自我。
围绕“做积极的长期主义者”,轩福贞与毕业生们分享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词,是选择。“今天,我们置身信息洪流,热点轮转、风口频出。真正的智慧,不是随波逐流,去追逐每一个诱人的浪头,而是要穿透迷雾,为自己的人生寻觅到那个恒定的‘北极星’。”轩福贞强调,正确的选择源于对“趋势必然性”的深刻把握,源于培养洞察“后见之明”的能力,找准经济社会演进规律,识别时代洪流中的大势所趋。积极的长期主义者,有勇气、不畏惧选择人生道路上的“窄门”,敢于走上一条看起来更偏远的“险路”。这需要不断叩问自己的初心,更要常常抬头看路,把握时代脉搏,找到个人、社会、国家需求的契合点。
第二个词,是坚守。轩福贞认为,对“困难而正确”选择的坚守,是当下最有价值、也最珍贵的品质,是避免“即时满足陷阱”的清醒,也是对“放弃”这一思维惯性的抵抗力。失败和挫折带来的“失望低谷”,最容易让人萌生“算了吧”的念头,而长期主义者的坚守,就是至暗时刻中依然点亮信念的明灯。坚守并不是固执僵化,而是需要锤炼识变、应变、求变的本领,在选定的主赛道上,具备不断校准方向、纠正偏差的能力。“在未来的道路上,希望你们不在高光时迷失,也不在低谷时放弃,重视坚守的力量,用人生的长镜头,呈现独一无二的自己。”
第三个词,是行动。“成长的道路往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会有试错和瓶颈。这需要我们在平淡的日常里,有多坚持一寸的韧性;当遇到困难时,有转换思路、另辟蹊径的弹性;更要有智慧,把每一次“不完美”的遗憾,转化为下一次出发的动力。”轩福贞指出,积极的长期主义者,既是行动派,更是实干家,需要以日拱一卒的定力,坐热基础研究的“冷板凳”;以每天0.1%的精进,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以众行致远的胸怀,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新民·上观】毕业典礼,华理校长再上一堂“大思政课”
6月24日,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徐汇校区逸夫楼报告厅举行。8000余名本、硕、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大家共同见证华理学子人生新征程的高光时刻。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以“逐光而行,恒进日新”为题,为毕业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他指出,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产业革命、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不确定性”正成为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永恒不变的要素,寻找社会发展中的“不变量”,这种左右发展、扭转乾坤的力量,就是长期主义。积极的长期主义者,表现为对初心的坚守、对真理的执着和对梦想的追求。希望同学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能秉持积极的长期主义精神做人做事。
轩校长用三个关键词与大家共勉。一是选择。“正确的选择”是长期主义者的起点和根基。它源于对“趋势必然性”的深刻把握,源于培养洞察“后见之明”的能力。轩校长以聚焦储能技术的科研工作者和扎根基层、奔赴西部就业的同学们为例指出,积极的长期主义者,始终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做出契合内心召唤和时代需要的选择,追寻人生的意义之锚。
二是坚守。针对当下有人热衷于“速成”“一夜成名”等现象,轩校长指出,对“困难而正确”事业的坚守,恰恰是最有价值、最珍贵的品质。那些改变人类文明轨迹的发明突破,都有坚守的加持,展现出不计一时得失的战略耐心。所谓的奇迹,往往就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
三是行动。积极的长期主义者,既是行动派,更是实干家。积极的长期主义者,不沉醉于空洞的口号和幻想,而是将宏大目标分解为坚实的脚步,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希望同学们践行长期主义者的行动哲学:以日拱一卒的定力,坐热基础研究的“冷板凳”;以每天0.1%的精进,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以众行致远的胸怀,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最后,轩校长鼓励同学们,不畏惧选择人生道路上的“窄门”,敢于走上一条看起来更偏远的“险路”,以积极的长期主义者的定力穿越周期,在持续精进中破茧,在久久为功中成器,用积极进取、勤奋求实的姿态定义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上海教育新闻网】在变与不变中锚定方向: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典礼传递长期主义力量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永恒不变的要素,寻找社会发展中的‘不变量’,这种左右发展、扭转乾坤的力量,就是长期主义。”华东理工大学 2025 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近日举行,校长轩福贞以 “逐光而行,恒进日新” 为题,为毕业生带来一堂深刻且生动的 “大思政课”,该校众多师生、校友、用人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以长期主义为灯
校长寄语指引前行方向
典礼上,轩福贞校长以全球科技变革与社会发展趋势为背景,围绕 “长期主义” 这一核心,用三个关键词为毕业生上了意义非凡的一课。
“正确的选择”是长期主义者的起点。在当今时代,积极的长期主义者应当将个人成长的坐标系与社会发展、国家需求紧密相连。轩校长以学校储能技术领域的科研团队为例,指出他们紧盯“双碳”目标,在新能源存储技术研发上持续深耕,历经多年攻坚,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将个人专业方向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的选择,正是正确选择的典范。
他还提到,今年华理投身基层、西部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去年增长20%,这些同学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实际行动践行时代使命,充分展现了华理学子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与担当精神。
针对当下社会存在的“速成”等浮躁现象,轩校长认为,“坚守”是最珍贵的品质。如,学校化工学院的研究团队,为攻克某高端化工材料技术难题,十年如一日埋头实验室,面对无数次失败从不言弃,最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轩校长以此激励毕业生,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同时,轩校长鼓励毕业生做积极行动派。他用“日拱一卒”的智慧与力量,阐述如何将宏伟目标化为现实。在基础研究领域,华理材料学院的青年学者们,坚持每天深入钻研,不断积累数据、优化实验方案,经过多年努力,在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方面,学校机械工程学院与企业联合攻关团队,以每天 0.1% 的精进,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最终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
“希望毕业生们,以这些身边的榜样为引领,以坚定的定力和持续的行动,在各自领域创造价值。以积极的长期主义者的定力穿越人生周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多元活动精彩纷呈
典礼现场温情满满
毕业典礼采用主会场与24个分会场同步直播的方式,8000余名本、硕、博毕业生共同参与。校党委书记蒋传海为重点行业、基层就业等毕业生代表授旗,激励他们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副校长王慧锋宣读学位授予决定,3647人获学士学位,3826人获硕士学位,534人获博士学位;宋来宣读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团员表彰决定,众多学子获此殊荣。
在发言环节,本科毕业生赵彬弘分享在华理的成长经历与远大志向;硕士毕业生张于波讲述投身国产商业航空发动机研发的故事;留学生马浩表达对中国和华理的热爱及传播中国声音的愿望。校友代表刘海东、用人单位代表辛健也分别分享经验与期待。
活动中,毕业生代表向各方代表献花致谢,校领导为班级联络员代表颁发聘书。全体毕业生在杨成涛带领下宣读毕业宣言《青春华章》,将气氛推向高潮。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领导与学院领导为毕业生拨穗正冠、赠送毕业纪念卷轴。
据悉,此前该校还开展了一系列毕业教育活动,校园处处洋溢着对毕业生的祝福与嘱托。带着师长的期许与祝福,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毕业生从这里启航,奔赴广阔天地,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逐光而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第一教育】逐光而行,恒进日新——华理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6月24日,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徐汇校区逸夫楼报告厅举行。校党委书记蒋传海,校长、校党委副书记轩福贞等校领导,以及各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任教师代表等参加典礼。
典礼采用了主会场与分会场同步直播的方式,在逸夫楼设立主会场的同时,还在各学院设置了24个分会场。8000余名本、硕、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大家共同见证华理学子人生新征程的高光时刻。
毕业典礼上,蒋传海为重点行业、基层就业、应征入伍、西部计划的毕业生代表授旗,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
轩福贞以“逐光而行,恒进日新”为题,为毕业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他指出,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产业革命、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不确定性”正成为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永恒不变的要素,寻找社会发展中的‘不变量’,这种左右发展、扭转乾坤的力量,就是长期主义。积极的长期主义者,表现为对初心的坚守、对真理的执着和对梦想的追求。希望同学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能秉持积极的长期主义精神做人做事。”
轩福贞用三个关键词与学生们共勉。一是选择。“正确的选择”是长期主义者的起点和根基。它源于对“趋势必然性”的深刻把握,源于培养洞察“后见之明”的能力。轩福贞以聚焦储能技术的科研工作者和扎根基层、奔赴西部就业的毕业生为例,指出积极的长期主义者始终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做出契合内心召唤和时代需要的选择,追寻人生的意义之锚。二是坚守。针对当下有人热衷于“速成”“一夜成名”等现象,轩福贞指出,对“困难而正确”事业的坚守,恰恰是最有价值、最珍贵的品质。那些改变人类文明轨迹的发明突破,都有坚守的加持,展现出不计一时得失的战略耐心。所谓的奇迹,往往就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三是行动。积极的长期主义者,既是行动派,更是实干家。积极的长期主义者,不沉醉于空洞的口号和幻想,而是将宏大目标分解为坚实的脚步,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轩福贞希望学生们践行长期主义者的行动哲学:以日拱一卒的定力,坐热基础研究的“冷板凳”;以每天0.1%的精进,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以众行致远的胸怀,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副校长王慧锋宣读了学位授予决定,共3647人获学士学位,3826人获硕士学位,534人获博士学位。校党委副书记宋来宣读了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团员表彰决定,425人获得2025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793人获得2025届华东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221名赴基层、西部及重点行业领域就业代表获得校级优秀团员称号。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赵彬弘代表本科生发言。她从知行合一的科研探索之路、突破边界的多维成长之径、胸怀寰宇的全球担当之志三方面回顾了在华理的学习成长经历,表达了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远大志向。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张于波代表研究生发言。作为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的研究生,张于波分享了在华理和中国商发校企联合培养下,投身国产商业航空发动机研发,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难题的科研故事,发出了“以华理所学,铸国之重器”的誓言。来自意大利的马浩同学代表留学生发言。他表示四年留学生涯,让他爱上了华理,爱上了中国,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他都能看到中国正用科技改变着世界,他愿意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用自己的镜头传播中国声音,用自己的行动促进文明互鉴。
校友代表、聚合材料集团董事长、集团总裁刘海东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出发,分享了作为青年人应如何面对进入社会后的不适与恐慌,如何保持在奋斗路上的雄心壮志,以及如何在事业发展中不断积累精神财富,他勉励同学们要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上海电气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辛健表示,上海电气将一如既往地秉承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珍视人才、培养人才,希望未来能与更多的优秀华理学子并肩协作,在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中书写壮丽华章。
在发言环节之后,毕业生代表向教师、校友、用人单位代表和管理服务人员代表献上鲜花表达感恩之心。校领导为2025届班级联络员代表颁发了聘书。
全体毕业生在药学院硕士毕业生、2025年江苏选调生杨成涛的带领下,集体宣读毕业宣言《青春华章》,将毕业典礼推向高潮。他们誓言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赤子之心扎根华夏沃土,用实干精神回应人民期盼,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在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领导与学院领导共同为2025届毕业生拨穗正冠,并向毕业生赠送毕业纪念卷轴。
凤凰花开风华茂,莘莘学子启航时。本次毕业典礼前,党委学工部、研工部和各学院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毕业教育活动,对校园公共区域及各个典礼会场进行了精心布置,安排了特色的仪式环节。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对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的浓浓祝福和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殷殷嘱托。广大华理学子们带着期许和祝福,从华理启程,奔赴星辰大海,续写人生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