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华理工程硕博士专项首届毕业生投身航空发动机研发领域获媒体关注

时间:2025年07月03日访问次数:0

在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张于波作为毕业研究生代表登台发言。这位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毕业生,即将从这里出发,投身航空发动机研发领域,为国产航空发动机铸造“中国心”。中国新闻网、科学网、《青年报》、上海科技报、第一教育等媒体进行了原发报道。


【中国新闻网】课堂无缝对接产业线 华东理工大学在“实战”中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

中新网上海6月27日电 (记者 许婧)“学校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培养了我的工程师气质,让我学会不仅要关注理论,更要注重工程实践。”即将正式入职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航商发”)控制系统部的华东理工大学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毕业生张于波27日受访时说,将秉持严谨细致与创新思变并举的理念,投身到航空发动机研发领域,不断精进自我,努力成长为高层次、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2022年是国家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的第一年。张于波回忆,研究生入学后,知晓了“工程硕博培养改革专项的遴选通知”,他被专项“以国家战略、企业发展急需的工程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吸引,便报名参加选拔,通过来自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学术专家的面试遴选,顺利进入卓越工程师专项的培养序列,并选择到中航商发完成自己为期2年的专业实践课程。

作为驻企的学生,一边能获得学校师资的培养,一边还有来自企业的行业专家给予培训和指导,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张于波的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从实验室到工厂,瞄准“真问题”做研究让张于波迅速成长。融入中航商发的研发团队中、看到参与的工作真实地在国产发动机的研制中应用时,张于波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这也驱使他主动参与更多企业的相关工作。

去年10月,张于波收到了中航商发的录用通知。在新近举行的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张于波作为毕业研究生代表登台发言。他告诉记者,求职的顺利,正得益于华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岗位不同,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自然就不同。该校通过“五个一”模式,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流程再造。以“一批攻关课题”为项目牵引,以“一流学科集群”为平台支撑,以“一企一策定制”为育人方案,以“工学交替一体”为培养模式,锻造“一支卓越工程师队伍”。

如何打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华东理工大学将目光投向“新化工”特色,发挥顶尖学科集群优势,联手行业龙头重构培养链条,围绕七大关键领域,开设领域素养课、领域核心课、领域方向课,重点建设人工智能课、校企联合课程、实践案例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和前沿讲座课程。目前,开设领域核心课120余门,立项建设20门“人工智能+”课程,23门校企联合课程,让课堂与产业前沿同频共振。

“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课程就是一个“破局样本”。该校生物工程学院郑高伟教授携手4位企业专家,各展所长,精心打造了这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包括理论基础、实践训练与PBL(项目式学习)等3个环节,核心目标是培养掌握前沿技术、具备工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专业人才。从制定教学大纲起,企业专家就深度参与。课程不仅让学生直面工艺成本控制、酶稳定性提升等方面的产业难点,与企业导师一起拆解技术痛点、打磨解决方案,还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产业实践的“任意门”。该课程还为学生们铺就了一条从校园到职场的“高速通道”——依托由它建立的“课程-实习-就业”三级认证机制,PBL高分学生可跳过企业技术面试。

“校企联合推动‘三个对接’——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进一步提升了育人效能。”郑高伟说。

校方表示,未来仍将积极探索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的专业硕博士联合培养新模式,培养更多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完)


【科学网】在华理毕业典礼发言的他,是这个专项首届毕业生

6月24日,在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张于波作为毕业研究生代表登台发言。这位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毕业生,即将从华东理工大学出发,投身到航空发动机研发领域中,为国产航空发动机铸造“中国心”。

2022年,国家开始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张于波被专项“以国家战略、企业发展急需的工程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吸引,报名参加了选拔。

在通过来自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学术专家的面试遴选后,张于波顺利进入卓越工程师专项的培养序列。

专项的培养方式为“1年学校+2年企业”,学生需要在学校完成一年的理论学习后,进入企业完成自己的课题。张波选择到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商发)完成为期2年的专业实践课程。

张于波坦言,刚入选专项时,他也经历过迷茫。得益于华东理工大学构建的“跨学科招生—跨专业选课—跨领域创新”三步推进式培养机制,张于波先后学习了工程管理、控制、计算机、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有效解决了学科壁垒问题。

同时,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张于波从零开始,逐渐掌握了航空发动机的内部构造、每一种构件的工作原理。在打下扎实的基础后,张于波在导师的建议下,将课题定为“航空发动机分布式控制系统建模及网络故障容错方法研究”。

驻企则是另一段不同的经历。从2023年8月进入企业以来,张于波参与研发了多项校企课题和公司实际的工程项目。当看到参与的工作真实地在国产发动机的研制中应用时,张于波切实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和荣誉感,这也驱使他主动参与更多企业的相关工作。

“作为驻企学生,我既能够获得学校师资的培养,还有来自企业的行业专家给予培训和指导,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张于波表示。

2024年10月,张于波签约了来自中航商发的录用通知。

值得一提的是,张于波的成长历程,也是华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缩影。学校通过“五个一”模式,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流程再造。以“一批攻关课题”为项目牵引,以“一流学科集群”为平台支撑,以“一企一策定制”为育人方案,以“工学交替一体”为培养模式,锻造“一支卓越工程师队伍”。

“回想起2022年的那个决定,还是觉得很幸运。”张于波说道。


《青年报》华理工程硕博士专项迎来首届毕业生,他投身到航空发动机研发领域铸造“中国心”

这个毕业季,华东理工大学迎来了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毕业生。张于波作为其中一员,即将投身到航空发动机研发领域中,为国产航空发动机铸造“中国心”。在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张于波还作为毕业研究生代表登台发言,分享求学和实践之路,正是在真实场景中苦练内功,让他迅速成长。

在主动选择中明晰方向 

2022年是国家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的第一年,研究生入学后的张于波在得知“工程硕博培养改革专项的遴选通知”后,被专项“以国家战略、企业发展急需的工程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吸引,他希望自己能成长为解决真问题,有实战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于是,报名参加了选拔,在通过来自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学术专家的面试遴选后,顺利进入卓越工程师专项的培养序列,并选择到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来完成自己为期2年的专业实践课程。

刚入选专项时,面对航空发动机控制指标精度百量级的增大,面对控制参数十倍级的增加,张于波并不知道怎么入手。“学校和企业导师都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在他们的帮助下,自己开始慢慢上手。”张于波表示。

在导师周钊的指导和支持下,张于波从零开始,了解航空发动机的内部构造,熟悉每一种构件的工作原理,在不断尝试和实践中,探索用多维度的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

在聚焦项目的实际需求下,他研究的课题被定为“航空发动机分布式控制系统建模及网络故障容错方法研究”。面对“1年学校+2年企业”的特殊培养方式,张于波需要在学校完成一年的理论学习后,进入企业完成自己的课题。由于课题涉及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控制理论、网络通信、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所以他需要完成跨学科学习。

“在和周老师的充分沟通下,我完成了自己的培养课程选择,与此同时,企业导师也给出了课题建议,指导我进行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得益于华东理工大学构建的“跨学科招生—跨专业选课—跨领域创新”三步推进式培养机制,张于波先后学习工程管理、控制、计算机、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有效解决了学科壁垒问题。

在真实场景中苦练内功

“企业导师是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实验室到工厂,瞄准“真问题”做研究让张于波迅速成长。当融入中航商发的研发团队中时,当看到参与的工作真实地在国产发动机的研制中应用时,张于波切实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也驱使他主动参与更多企业的相关工作。

2024年11月,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现场,中国航发集团发布了包含“智周”在内的多款航空发动机仿真设计验证软件。而这次首次发布多学科多目标形状拓扑设计优化平台“智周”软件,正是由张于波所在的实践单位中航商发牵头研制,同样该软件也是他参与的企业项目之一。

“在企业工程应用的真实场景中,我的编程能力、学科应用素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自从2023年8月进入企业以来,张于波参与研发了多项校企课题和公司实际的工程项目。按照企业的管理要求,他每天要和员工一样参与相关的项目会议和进度汇报,也会参与企业内部的一些培训。企业的项目总师和首席专家,总是能够从实际的技术实现上给予他帮助,也有来自其他高校不同学科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

作为驻企的学生,一边有学校师资的培养,一边还有来自企业的行业专家给予培训和指导,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张于波的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投身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2024年10月,张于波早早签约了中航商发。可以说他的顺利签约,也是得益于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学校通过“五个一”模式,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流程再造。以“一批攻关课题”为项目牵引,以“一流学科集群”为平台支撑,以“一企一策定制”为育人方案,以“工学交替一体”为培养模式,锻造“一支卓越工程师队伍”。

在中航商发驻企科研近2年的时间里,张于波不仅得到全方位的实践锻炼,研究的方向也更加适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学校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培养了我的工程师气质,让我学会不仅要关注理论,更要注重工程实践。”

目前,张于波签约的岗位是控制系统部,将要直接服务于核心型号的研制工作。谈及未来,张于波说,将秉持严谨细致与创新思变并举的理念,不断精进自我,努力成长为高层次、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国家需要的领域发光发热。


《上海科技报》解决真问题,学到真本领!他在华理练就“工程师气质”

6月24日,在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张于波作为毕业研究生代表登台发言。这位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毕业生,即将从这里出发,投身到航空发动机研发领域中,为国产航空发动机铸造“中国心”。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华理走过了怎样一条求学和实践之路吧。

从初识到坚定,在主动选择中明晰方向

2022年是国家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的第一年,研究生入学后的张于波在得知“工程硕博培养改革专项的遴选通知”后,被专项“以国家战略、企业发展急需的工程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吸引,他希望自己能成长为解决真问题,有实战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于是,报名参加了选拔,在通过来自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学术专家的面试遴选后,顺利进入卓越工程师专项的培养序列,并选择到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商发”)来完成自己为期2年的专业实践课程。

刚入选专项时,面对航空发动机控制指标精度百量级的增大,面对控制参数十倍级的增加,张于波并不知道怎么入手。“学校和企业导师都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在他们的帮助下,自己开始慢慢上手。”张于波表示。

“有任何需要及时联系我。”回忆起学校导师周钊向他发送的简短而有力的消息,张于波的心中总会涌起一阵感动。

在周钊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张于波从零开始,了解航空发动机的内部构造,熟悉每一种构件的工作原理,在不断尝试和实践中,探索用多维度的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

在聚焦项目的实际需求下,他研究的课题被定为“航空发动机分布式控制系统建模及网络故障容错方法研究”。面对“1年学校+2年企业”的特殊培养方式,张于波需要在学校完成一年的理论学习后,进入企业完成自己的课题。由于课题涉及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控制理论、网络通信、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所以他需要完成跨学科学习。

“在和周老师的充分沟通下,我完成了自己的培养课程选择,与此同时,企业导师也给出了课题建议,指导我进行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得益于华东理工大学构建的“跨学科招生—跨专业选课—跨领域创新”三步推进式培养机制,张于波先后学习了工程管理、控制、计算机、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有效解决了学科壁垒问题。

从住校到驻企,在真实场景中苦练内功

“企业导师是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的指导也比较细致。”张于波表示。不仅如此,企业还给他提供了单人间住宿、发放餐补和科研津贴,为他解决了后顾之忧。

从实验室到工厂,瞄准“真问题”做研究让张于波迅速成长。当融入到中航商发的研发团队中时,当看到参与的工作真实地在国产发动机的研制中应用时,张于波切实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也驱使他主动参与更多企业的相关工作。

2024年11月,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现场,中国航发集团发布了包含“智周”在内的多款航空发动机仿真设计验证软件。而这次首次发布多学科多目标形状拓扑设计优化平台“智周”软件,正是由张于波所在的实践单位中国航发商发牵头研制,同样该软件也是他参与的企业项目之一。

“在企业工程应用的真实场景中,我的编程能力、学科应用素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自从2023年8月进入企业以来,张于波参与研发了多项校企课题和公司实际的工程项目。按照企业的管理要求,他每天要和员工一样参与相关的项目会议和进度汇报,也会参与企业内部的一些培训。企业的项目总师和首席专家,总是能够从实际的技术实现上给予他帮助,也有来自其他高校不同学科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

作为驻企的学生,一边能够获得学校师资的培养,一边还有来自企业的行业专家给予培训和指导,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张于波的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从选择到热爱,在投身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2024年10月,张于波签约了来自中航商发的录用通知。可以说他的顺利签约,也是得益于华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五个一”模式,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流程再造。以“一批攻关课题”为项目牵引,以“一流学科集群”为平台支撑,以“一企一策定制”为育人方案,以“工学交替一体”为培养模式,锻造“一支卓越工程师队伍”。

“回想起2022年的那个决定,还是觉得很幸运的。”张于波表示。在中航商发驻企科研近2年的时间里,张于波不仅得到了全方位的实践锻炼,研究的方向也更加适合当前的市场需求。

“华理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培养了我的工程师气质,让我学会不仅要关注理论,更要注重工程实践。”张于波签约的岗位是控制系统部,将要直接服务于核心型号的研制工作。谈及未来,他表示,将秉持严谨细致与创新思变并举的理念,不断精进自我,努力成长为高层次、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国家需要的领域发光发热。


【第一教育】张于波:在华理练就“工程师气质”  即将投身研发领域,为国产航空发动机铸造“中国心”

6月24日,在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张于波作为毕业研究生代表登台发言。这位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毕业生,即将从这里出发,投身航空发动机研发领域,为国产航空发动机铸造“中国心”。华理3年,他走过了一条怎样的求学和实践之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从初识到坚定

在主动选择中明晰方向 

2022年是国家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的第一年,研究生入学后的张于波在得知“工程硕博培养改革专项的遴选通知”后,被专项“以国家战略、企业发展急需的工程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吸引,他希望自己能成长为解决真问题、有实战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于是报名参加了选拔,在通过来自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学术专家的面试遴选后,顺利进入卓越工程师专项的培养序列,并选择到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商发”)来完成自己为期2年的专业实践课程。

刚入选专项时,面对航空发动机控制指标精度百量级的增大,面对控制参数十倍级的增加,张于波不知道如何入手。“学校和企业导师都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在他们的帮助下,自己开始慢慢上手。”张于波表示。

“有任何需要及时联系我。”回忆起学校导师周钊向他发送的简短而有力的消息,张于波的心中总会涌起一阵感动。

在周钊的指导和支持下,张于波从零开始,了解航空发动机的内部构造,熟悉每一种构件的工作原理,在不断尝试和实践中,探索用多维度的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

在聚焦项目的实际需求下,他研究的课题被定为“航空发动机分布式控制系统建模及网络故障容错方法研究”。面对“1年学校+2年企业”的特殊培养方式,张于波需要在学校完成一年的理论学习后,进入企业完成自己的课题。由于课题涉及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控制理论、网络通信、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所以他需要完成跨学科学习。

“在和周老师的充分沟通下,我完成了自己的培养课程选择,与此同时,企业导师也给出了课题建议,指导我进行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得益于华东理工大学构建的“跨学科招生—跨专业选课—跨领域创新”三步推进式培养机制,张于波先后学习了工程管理、控制、计算机、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有效解决了学科壁垒问题。

从住校到驻企

在真实场景中苦练内功

“企业导师是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的指导也比较细致。”张于波表示。不仅如此,企业还给他提供了单人间住宿、发放餐补和科研津贴,为他解决了后顾之忧。

从实验室到工厂,瞄准“真问题”做研究让张于波迅速成长。当融入到中航商发的研发团队中时,当看到参与的工作真实地在国产发动机的研制中应用时,张于波切实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也驱使他主动参与更多企业的相关工作。

2024年11月,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现场,中国航发集团发布了包含“智周”在内的多款航空发动机仿真设计验证软件。而这次首次发布多学科多目标形状拓扑设计优化平台“智周”软件,正是由张于波所在的实践单位中国航发商发牵头研制,同样该软件也是他参与的企业项目之一。

“在企业工程应用的真实场景中,我的编程能力、学科应用素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自从2023年8月进入企业以来,张于波参与研发了多项校企课题和公司实际的工程项目。按照企业的管理要求,他每天要和员工一样参与相关的项目会议和进度汇报,也会参与企业内部的一些培训。企业的项目总师和首席专家,总是能够从实际的技术实现上给予他帮助,也有来自其他高校不同学科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

指导,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张于波的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从选择到热爱

在投身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2024年10月,张于波签约了来自中航商发的录用通知。可以说他的顺利签约,也是得益于华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五个一”模式,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流程再造。以“一批攻关课题”为项目牵引,以“一流学科集群”为平台支撑,以“一企一策定制”为育人方案,以“工学交替一体”为培养模式,锻造“一支卓越工程师队伍”。

“回想起2022年的那个决定,还是觉得很幸运的。”张于波表示。在中航商发驻企科研近2年的时间里,张于波不仅得到了全方位的实践锻炼,研究的方向也更加适合当前的市场需求。

“华理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培养了我的工程师气质,让我学会不仅要关注理论,更要注重工程实践。”张于波签约的岗位是控制系统部,需要直接服务于核心型号的研制工作。谈及未来,他表示,将秉持严谨细致与创新思变并举的理念,不断精进自我,努力成长为高层次、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国家需要的领域发光发热。

原文来源:   |  发表时间:  | 作者:媒体华理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