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在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张于波作为毕业研究生代表登台发言。这位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毕业生,即将从这里出发,投身到航空发动机研发领域中,为国产航空发动机铸造“中国心”。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华理走过了怎样一条求学和实践之路吧。

从初识到坚定,在主动选择中明晰方向
2022年是国家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的第一年,研究生入学后的张于波在得知“工程硕博培养改革专项的遴选通知”后,被专项“以国家战略、企业发展急需的工程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吸引,他希望自己能成长为解决真问题,有实战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于是,报名参加了选拔,在通过来自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学术专家的面试遴选后,顺利进入卓越工程师专项的培养序列,并选择到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商发”)来完成自己为期2年的专业实践课程。
“有任何需要及时联系我。”回忆起学校导师周钊向他发送的简短而有力的消息,张于波的心中总会涌起一阵感动。
在聚焦项目的实际需求下,他研究的课题被定为“航空发动机分布式控制系统建模及网络故障容错方法研究”。面对“1年学校+2年企业”的特殊培养方式,张于波需要在学校完成一年的理论学习后,进入企业完成自己的课题。由于课题涉及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控制理论、网络通信、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所以他需要完成跨学科学习。
从住校到驻企,在真实场景中苦练内功
图片说明:张于波在企业工位
从实验室到工厂,瞄准“真问题”做研究让张于波迅速成长。当融入到中航商发的研发团队中时,当看到参与的工作真实地在国产发动机的研制中应用时,张于波切实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也驱使他主动参与更多企业的相关工作。
“在企业工程应用的真实场景中,我的编程能力、学科应用素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自从2023年8月进入企业以来,张于波参与研发了多项校企课题和公司实际的工程项目。按照企业的管理要求,他每天要和员工一样参与相关的项目会议和进度汇报,也会参与企业内部的一些培训。企业的项目总师和首席专家,总是能够从实际的技术实现上给予他帮助,也有来自其他高校不同学科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
图片说明:张于波在企业进行项目进展汇报
从选择到热爱,在投身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学校通过“五个一”模式,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流程再造。以“一批攻关课题”为项目牵引,以“一流学科集群”为平台支撑,以“一企一策定制”为育人方案,以“工学交替一体”为培养模式,锻造“一支卓越工程师队伍”。

“华理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培养了我的工程师气质,让我学会不仅要关注理论,更要注重工程实践。”张于波签约的岗位是控制系统部,将要直接服务于核心型号的研制工作。谈及未来,他表示,将秉持严谨细致与创新思变并举的理念,不断精进自我,努力成长为高层次、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国家需要的领域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