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污染治理的技术理性,遇见社会调研的人文温度;当实验室的瓶瓶罐罐,碰撞田野调查的笔记手札……来自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环境工程和社会学专业的王以宁、李邦辉、邱浦斯诺、周锐珩4位室友,用知行合一诠释着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密码——让专业交叉迸发出“1+1>2”的璀璨光芒。
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的背景下,华东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创新性地设立了“环境工程与社会学”双学士学位项目。作为本项目的第一届毕业生,这4位同学积极探索学科交叉的可能,在本科期间全方位发展自己。他们全员参与国家级“大创”,手握“上海燃气奖学金”等多项校内外奖学金,荣获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摘获多项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奖项,带领所在班级和团支部获评“上海市活力团支部”、校“五四红旗团支部”和“优良学风班集体”等。

如今,这个寝室全员升学深造:王以宁保研至华东理工大学,李邦辉保研至厦门大学,邱浦斯诺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周锐珩保研至浙江大学。让我们走进这个“宝藏”寝室,探寻他们的成长轨迹与奋进故事!
“经纬纵横”:学科互补,夯实基础

在专业起步阶段,他们很快找到了互补共进的学习方式。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寝室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周末的寝室自习更成为雷打不动的集体活动。基础薄弱的同学主动请教,掌握较好的同学则耐心讲解,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攻克学习难关。
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突出的实践能力,4名同学全部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这个强调产教融合的培养平台上,他们努力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朝着各自的目标不断迈进。
大二开始,4位同学逐渐适应大学的生活,开始更多元地发展。

李邦辉作为资环学院青志协负责人,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创新性地开展环保实践:一方面系统推进巡河工作,有效维护通海湖水质;另一方面深化“垃圾银行”项目,先后荣获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优秀组织奖、优秀项目奖等。

邱浦斯诺担任学院辩论队队长,锻炼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在校招办融媒体中心担任负责人等职务。在这一年,他在课余发展了摄影、钢琴等兴趣爱好,并且也加入了学生社团并在社交网站上投稿,通过展示交流促进个人成长。

作为团支书和资环学院宣传部负责人,周锐珩在做好支部与学院团委工作的同时,还对部门内部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提升工作效率。2023年暑假期间,他随学院赴新加坡交流访学,学习世界前沿的水处理知识,感受国外大学的授课氛围。

在科研创新方面,他们均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且成果显著。李邦辉参与“镍基催化剂二氧化碳还原生成甲烷”项目研究,荣获上海市节能减排大赛三等奖、“互联网+”校赛三等奖;周锐珩、王以宁、邱浦斯诺参与“开发低温催化乙烯催化剂延缓冷链果蔬腐烂”项目研究,荣获“互联网+”校赛三等奖、挑战杯校级铜奖。

他们从零开始学习热催化、电催化、光催化的知识,在合作中意识到,团队协作比个人单打独斗更能激发创新精神。
“循碳拓新”:实践融合,破题时代
大三学年,他们开始依托双学位优势,开展更多的专业实践。


“研精覃思”:精益求精,圆梦深造
邱浦斯诺最终凭借着专业第3的排名和面试中的优异表现,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夏令营的优秀营员称号并顺利被拟录取;王以宁、李邦辉、周锐珩也在经历夏令营和预推免后被拟录取为研究生,为本科4年的努力画下圆满的句号。
在华理4年的学习中,李邦辉意识到,想要真正读懂环境这门学科,只学习环境领域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还要结合社会、经济、管理学等内容,才能对环境领域有更多、更全面的见解与领悟。“这一认知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坚定了我投身环境管理领域的决心。”他说。
“工科与文科的思维碰撞打破了我看待环境问题的单一视角,环境工程教会我们用技术‘解题’,社会学则让我们洞悉问题背后的社会脉络、政策影响和人群诉求。学习过程虽有挑战,但这份融合的思维与能力,让我能充满信心地走向未来。”周锐珩表示,希望在实际场景中整合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方法,在环境规划、可持续项目管理等交叉领域,成为能够系统性应对环境-社会挑战的复合型人才。
以“经纬纵横”的交叉学科视角解构现实命题,持“青衿笃行”的初心扎根实验室与田野,用“循碳拓新”的智慧回应时代命题,借“研精覃思”的韧劲攀登学术高峰……他们用多维成长坐标,定义不被设限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