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名片:郑钰杰,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2025届本科毕业生。在2024年秋招期间,收到上海天岳、海威斯特、华为等offer,现已签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当考研浪潮裹挟着“学历焦虑”席卷而来,我也曾是随波逐流的一员。直到去年深秋惊醒:与其硬磕专业知识,不如放大沟通优势。随后,我转投求职开启“自救”,在面试中锚定沟通优势,用真诚打破壁垒,最终收获了心仪岗位。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求职从不是死磕短板,而是把优势打磨成专属竞争力。
迷茫不可怕,决断是关键
回首2024年,那真是令人唏嘘的一年。年初,我随波逐流地投身考研大军。彼时,“不读研就没有出路”“本科学历贬值,满大街都是研究生”的论调甚嚣尘上,仿佛一种无形的浪潮裹挟着我前行,似乎不读研究生就会被社会淘汰。
然而,随波逐流的选择考研导致我没有坚定的决心,始终无法保持稳定的学习节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研的进度就这样一天天被落下。到了去年11月初,我惊恐地发现,自己已严重脱离正常的考研复习节奏,考研“上岸”的可能性很低。无奈之下,我只能逼迫自己思索新的方向。
迷茫之际,我注意到材料学院求职群里的各种招聘消息,本着一条路走不通就换条路走的想法,我找到负责材料学院就业工作的陈新莲老师了解了当下的就业情况,发现目前作为工科生,就业的选择和机会都很多,包括生物医药、化学化工等领域,还有一些综合性的岗位例如行业分析员、销售工程师等,并非“本科生就业即‘进厂’”,打破了一直困住自己的信息茧房。
考虑到我本身性格随和、善于交流,但是在学习上缺失自觉性、持久性,综合下来得出结论:并不一定非要和学历硬碰硬,自己的性格特色反而有可能在职场里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其在考研上再持续花费大量精力,放不下沉没成本,不如认清自身情况做出决断,放弃考研,投入到应聘就业中。
事实上,人生根本没有“唯一正确选项”,只有GPS实时导航。路痴不可怕,停在原地转圈圈才要命!
扬长避短,精准定位优势区间
参加招聘会后,我没有急于求职,而是着重了解行业背景与岗位要求。例如,材料工程师需专注专业知识学习,而销售工程师则侧重了解产品特性,注重与客户沟通。在多次面试中,我发现自身在沟通交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将严肃的面试氛围转化为轻松交流,适时表达自己的不足,以幽默的方式活跃气氛,同时虚心提出一些简单但用心的问题。
这不仅让面试官感受到我的真诚,也让我在面试失败时明确自身不足。综合来看,我在沟通交流方面的优势远大于专业学习,专业知识面试往往失利,而与专业无关的面试则成功率较高。
基于此,我更加精准地投递简历,例如,海威斯特和金桥化工。在华为销服部门面试时,我做了充分准备,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担任破冰者、领导者、总结者和计时者等关键角色,凭借沟通优势成功“救场”,获得面试官的高度评价,后续面试也较为顺利,最终获得华为产品行销经理的岗位。
由此可见,就业前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清楚自己擅长与人沟通还是专注于技术,对未来是追求平安喜乐还是财富自由,这些都将影响岗位选择与面试表现。与其焦虑“我不够优秀”,不如充分发挥自身天赋优势。无论是擅长说服客户,还是专注于实验室研究,这都比星座测试能更精准地指引职业方向。
保持自信乐观,拒绝深夜“内耗”
相信无论是未曾踏上求职道路的同学,还是正在找工作的同学,都曾在深夜里陷入迷茫,不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宿。但从我自身的求职经历来看,求职并非一场无解的难题。事实上,焦虑只会让思维陷入泥沼,而自信与乐观则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记得在求职初期,我也曾被各种负面情绪困扰。面对激烈的竞争,看着身边同学一个个信心满满地走入考研的考场,我内心也曾动摇,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但很快,我调整了心态。我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不同的道路都能通向光明的未来。
自信源于对自己的了解。我认真梳理了自己的优势,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过往的实践经验,都是我求职的“底气”。在面试中,我坦然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不卑不亢。即使遇到难题,我也乐观地面对,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决。
每一次面试,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当作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即使被拒,我也从中吸取经验,调整策略。这种乐观的态度不仅缓解了我的焦虑,还让我在面试中表现得更加从容。
最终,正是这份自信与乐观,让我在求职路上收获了满意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也能在求职中保持自信,乐观面对每一个挑战,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人生没有必选项,每个勇敢转身的瞬间,都藏着命运馈赠的彩蛋。祝大家都能在面试里自信绽放,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