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3日,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在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举办。
尽管暑气蒸腾,最高气温一度飙升至37℃,但潮湿的热浪丝毫未减学子们的热情。自通知发出后,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资环学院”)共收到了来自全国94所高校170余名学生申请。经过资格审查、材料评估等环节,最终来自郑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全国40余所大学的68名优秀大学生脱颖而出,成为2025年夏令营的正式营员。
开营当日,他们顶着烈日走进校园,在资环学院六大报告厅开启了为期三天的学术探索之旅。资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雪莉、副院长孙贤波、校安全反应中心主任盛敏、学院青年教师代表、研究生招生秘书等出席开营仪式。陈雪莉主持并代表学院对参加此次夏令营活动的全体营员表示热烈欢迎。
她向营员们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资环学院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了学科底蕴和分布、办学理念和特色、导师队伍和成果、培养过程和就业等,她鼓励营员们借此次难得的机会,多听学术报告、多实地研学,多和其他营员、学院专家进行交流。
图片:营员合影
学术交流:拓展科研视野,展望学术未来
在三天的夏令营活动中,学院邀请盛敏、田程程、雷菊英、林森、邱恺培、刘程琳等青年教师代表为营员们带来了多场学术报告。同时邀请博士后魏傲松做客“华理学子说”分享环节,结合其自身推免保研、硕博连读、国际联培、大创金奖等丰富经历,讲述其依托学院和平台的科研优势,积极投入科研并获得丰硕成果的成长过程,增强了营员们对华东理工大学和资环学院的了解及向往。
7月12日上午,学院组织营员们进行分组交流,同时邀请十余位研究生导师参加并作点评。该环节营员们准备充分,发言踊跃。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张馨匀同学表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自己在分组交流中与多位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深入交流,不仅锻炼了表达与应变能力,更从与老师的互动和其他同学的精彩分享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
图片:夏令营分组交流
实地研学:风雨无阻探索,感受科研温度
12日下午,营员们冒雨参观了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煤液化气化及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以及学院VR科创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通过实地研学,营员们直观感受资环学院一流的平台设施和不断创新的学术氛围。来自郑州大学的倪浩哲同学表示通过此次参观,近距离目睹一些高端实验仪器的真实工作状态,开拓了眼界;他印象最深的是在VR科创中心亲身体验VR设备的神奇,结合孙贤波老师的报告“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工程专业数字化改造中的探索与应用”,再在虚拟现实中“亲眼”看到污染物处理时设备内部的场景,对污染物处理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图片:科研平台研学
闭营寄厚望:总结收获成长,共赴学术征程
7月13日,夏令营闭营仪式在六大报告厅举行。资环学院副院长孙贤波出席闭营仪式,并与营员们进行互动交流。他引用华东理工大学校训“勤奋求实,励志明德”,寄语营员们要保持热情、勇于探索、脚踏实地。
营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夏令营经历是一次极为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来自东华大学的李欢同学提及在学院众多精心设计的活动细节中,特别喜欢其中发放的营员情况表,让她可以快速、全面地了解其他营员的基本信息,方便彼此迅速建立联系、展开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她表示将珍惜这段难忘的回忆,并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奋斗。
最后,孙贤波与青年教师代表田程程、雷菊英为营员们颁发结营证书。
资环学院坚持每年举办全国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促进学院教师与优秀本科生之间“面对面”交流,不仅提供了让更多优秀大学生深入了解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特色、办学理念和专业优势的机会,也有效提升了学院的影响力。
图片:颁发结营证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