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华理推出首届“励行国际计划”,资助16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本科生赴新加坡开展研学实践,开启了一场融合顶尖学术、前沿产业与多元文化的海外研学实践之旅。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日报、解放·上观、文汇·上观、新民·上观、《青年报》、话匣子、上海教育新闻网、第一教育等10余家媒体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
【新华社客户端】华东理工大学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跨国研学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7月17日电(吴振东、陈潇雨)记者近日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2025年暑假,该校推出首届“励行国际计划”,资助16名优秀本科生赴新加坡开展研学实践。受助学生有的来自国家重点帮扶地区,有的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有的是家中首位大学生,此次活动均是他们的“人生首次跨国研学”。
“这是我20年人生里第一次坐飞机,更是第一次踏出国门。跨国研学的实践体验,点燃了我探索更广阔天地的勇气。”来自云南昆明寻甸县的化工学院学生李媛媛说。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为期一周的暑期学校中,学生们深入网络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学习。国际知名教授以案例为引,系统讲授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强调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实践的结合,鼓励同学们跳出固有框架,以多元视角解决现实问题。
学生们还走访了新加坡资源永续展览馆、城市规划馆、新加坡最高法院等核心机构,以及国家美术馆、小印度、牛车水等文化地标,系统了解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传统、特色金融监管机制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新加坡资源永续展览馆看到废弃物再生装置时,我明白‘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河南籍学生桑婷婷说,“此次研学让自己深刻领悟到,‘走出大山’并非终点,而是意味着要带着家乡的问题去观察世界、寻求答案。”
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拓展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以社会奖学金项目为纽带,搭建多元化的实践交流平台。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给予经济支持,更创造与世界对话的机会,拓宽全球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据悉,本次“励行国际计划”暑期海外研学实践项目(新加坡团)获得了金龙鱼慈善公益基金会的资助。研学实践期间,学生们来到益海嘉里金龙鱼集团母公司——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与爱国华侨、丰益国际集团董事长郭孔丰先生面对面交流。郭孔丰结合自身从马来西亚华人小店起步,打造全球粮油巨头的创业历程,寄语学子:“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既要有立足中国的根基,又要有放眼世界的格局。”
【人民日报客户端】华东理工推出“励行国际计划”,16名学子人生首次跨国研学
“这是我20年人生里,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踏出国门。跨国研学的实践体验,点燃了我探索更广阔天地的勇气。”来自云南昆明寻甸县的化工学院学生李媛媛,摩挲着新加坡国立大学暑期课程的结业证书,眼眶微微发红。
2025年暑假,华东理工大学推出首届“励行国际计划”,资助16名优秀本科生赴新加坡开展研学实践。这群学生中,有的来自国家重点帮扶地区,有的是家中首位大学生,有的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
如何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有出国看世界、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拔尖创新人才的机会?华东理工大学拓展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以社会奖学金项目为纽带,搭建多元化的实践交流平台。
在为期一周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暑期学校中,同学们深入网络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在国际化课堂上探索学术奥秘,在跨文化对话中碰撞思维火花。还走访了新加坡资源永续展览馆、城市规划馆、新加坡最高法院等核心机构,以及国家美术馆等文化地标。
在小印度街巷走访时,来自内蒙古的白英记录下这样的感悟:“英语、泰米尔语、闽南语的交谈声在空气里发酵,这鲜活的一切让我开始理解‘多元文化’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千万种生活方式在同一片土地上共生共荣。”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校友交流时,一位学长说他和我一样来自农村。他告诉我们,出国不是为了离开家乡,而是为了回来时能看得更清楚。”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卢凯同学在笔记里记下了这段话。
【光明日报客户端】华理“励行国际计划”:为16名学子铺就跨国研学路
“这是我20年人生里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踏出国门。跨国研学的实践体验点燃了我探索更广阔天地的勇气。”来自云南昆明寻甸县的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学生李媛媛摩挲着新加坡国立大学暑期课程的结业证书,眼眶微微发红。
2025年暑假,华东理工大学推出首届“励行国际计划”,资助16名优秀本科生赴新加坡开展研学实践,开启了一场融合顶尖学术、前沿产业与多元文化的海外研学实践之旅。这16名学生有的来自国家重点帮扶地区,有的是家中首位大学生,有的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
如何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有出国看世界的机会?华东理工大学拓展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以社会奖学金项目为纽带,搭建多元化的实践交流平台。本次“励行国际计划”暑期海外研学实践项目(新加坡团)也获得了学校金龙鱼奖学金设奖单位金龙鱼慈善公益基金会的资助。研学实践期间,同学们来到益海嘉里金龙鱼集团母公司——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与爱国华侨、丰益国际集团董事长郭孔丰面对面交流。郭孔丰结合自身从马来西亚华人小店起步到打造横跨全球的粮油帝国的创业历程寄语华理学子: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既要有立足中国的根基,又要有放眼世界的格局。
在为期一周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暑期学校中,学生们深入网络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在国际化课堂上探索学术奥秘,在跨文化对话中碰撞思维火花。国际知名教授们以案例为引,系统讲授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从问卷设计、样本筛选到数据建模,层层剖析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课堂上,教授们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实践的结合,鼓励同学们跳出固有框架,以多元视角解决现实问题。
学生们还走访了新加坡资源永续展览馆、城市规划馆、新加坡最高法院等核心机构,以及国家美术馆、小印度、牛车水等文化地标。通过多元场景的深度体验,他们系统了解了新加坡的金融监管机制、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资源再生的城市智慧。
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参观结束后,商学院学生杨澜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分享了政策引导构建绿色金融生态的路径,并分析了绿色金融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机遇与难点。学生们也围绕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机制、绿色金融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将理论知识与新加坡金融实践深度融合,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种交流分享的体验正是华理“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的核心:不仅给予经济支持,更创造与世界对话的机会,从而拓宽全球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华亭)
【中国日报】ECUST students embark on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 in Singapore
With an inaugural program launched to support students fro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 16 outstanding undergraduates from th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mbarked on a journey of academic discovery and cultural exchanges to Singapore this summer.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a week-long program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exploring cutting-edge fields such as network analysis, social research and data science. At lectures based on case studies, renowned international professors shared their expertise on research design, sampling strategies and data modeling while stress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skills.
Yang Xiaoyong, a law student from Shanxi province studying at ECUST, said discussions with global peers and the visit to the Singapore courts reshaped his understanding of legal frameworks, which highlighted the need for both local expertise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Along the journey, students were inspired by local practices and got more connected to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class. Sang Tingting from Henan province related classroom lessons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to Singapore's waste recycling systems. Bai Ying from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grasped multiculturalism through street chatting and interactions, while Zhang Di majoring in biotech found Singapore's recycling technology highly consistent with China's 'zero-waste city' concept. At the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business student Yang Lan shared his thoughts on green finance strategies, explor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practical governance.
Zhao Jiaxin, also one of the 16 students, captured a lot of photos during the journey, which she shared with her families for a glimpse into the broader world. She also planned to take the photos back to her hometown to motivate more children with a bigger dream.
It echoed with the goal of the program and the university's efforts. Creating mor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regardless of financial conditions, the university hopes to equip them with the relevant knowledge and help them engage with the world and realize their dreams.
【解放·上观】头一回坐飞机、第一次出国门,这些寒门学子赴新加坡集体研学
“这是我20年人生里,第一次坐飞机,更是第一次踏出国门。跨国研学的实践体验,燃起了我探索更广阔天地的勇气。”来自云南昆明寻甸县的华理化工学院学生李媛媛,手拿新加坡国立大学暑期课程的结业证书,眼眶微微发红。
今年暑假,华东理工大学推出首届“励行国际计划”,共资助16名李媛媛这样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优秀本科生,飞赴新加坡开展研学实践,成全一场融合顶尖学术、前沿产业与多元文化的海外学习之梦。
走进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化课堂
这群学生中,有的来自国家重点帮扶地区,有的是家中首位大学生,有的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虹旭说:“当踏入亚洲首屈一指的大学,当走进国际前沿课堂,我突然意识到,课本里的‘世界’变得触手可及。我明白,经济困难不是阻挡视野的墙。”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充满挑战与成长的学术浸润之旅。为期一周的暑期学习中,他们深入网络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数据科学等领域,在跨文化对话中碰撞思维火花。知名教授们援引案例,系统讲授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从问卷设计、样本筛选到数据建模,层层剖析核心问题。
来自山西忻州的法学院学生杨晓勇表示,在新国大课堂上与各国同学探讨法律调研方法时,他更深理解了法治建设需要全球视野的滋养。参观新加坡高等法院时,其融合东西方的司法理念设计,也让他懂得法律人既要深耕本土,也要具备跨越不同法治文明的能力。
校企携手为梦想搭建“跨国桥梁”
如何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有出国看世界的机会?为此,华东理工大学拓展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以社会奖学金项目为纽带,搭建多元化的实践交流平台。“励行国际计划”暑期海外研学实践项目(新加坡团),就获得了学校奖学金设奖单位金龙鱼慈善公益基金会的资助。
研学期间,同学们也来到益海嘉里金龙鱼集团母公司——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与爱国华侨、丰益国际集团董事长郭孔丰面对面交流。“青年创业者该如何应对国际化进程中的挑战?”“怎样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同学们争相提问。”
从马来西亚华人小店起步,到打造横跨全球的粮油帝国,郭孔丰结合自身创业历程,寄语学子: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既要有立足中国的根基,又要有放眼世界的格局。他特别强调,当代青年要培养全球思维、本土行动的能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红利,要在把握中国市场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对接国际标准。同学们认识到,跨国企业看重的不仅是专业能力,更是跨文化适应力和快速学习能力。
街巷里获得比课本更震撼的成长
在课堂之外,同学们深度走访了新加坡资源永续展览馆、城市规划馆、新加坡最高法院等核心机构,以及国家美术馆、小印度、牛车水等文化地标。通过多元场景的深度体验,他们系统了解了新加坡的金融监管机制、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资源再生城市智慧。
“在新加坡资源永续展览馆看到废弃物再生装置时,我开始明白‘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河南籍学生桑婷婷指着手机里的研学照片说,“从课堂上学到的‘生态足迹’理论映照进现实,我领悟到:‘走出大山’并非终点,而是意味着要带着家乡的问题去观察世界、寻求答案。大山外的世界,同样需要我放出的声音。”
在小印度街巷走访时,来自内蒙古的学生白英记录下这样的感悟:“英语、泰米尔语、闽南语的交谈声在空气里发酵,这鲜活的一切让我开始理解‘多元文化’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千万种生活方式在同一片土地上共生共荣。”对于这些大多首次接触国际文化的学生而言,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里的渔村复原场景、丰益国际集团实验室的智能化生产线、资源永续展览馆的污水处理循环,都构成了颠覆认知的“活教材”。
从“走出去”到“走得远”发展型资助育人
“当我在樟宜国际机场拍下‘星耀樟宜’的照片发给父母时,他们说‘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大’。”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赵佳馨同学的手机相册里,存着无数张研学照片,从暑期课堂的笔记到牛车水的灯笼,她说要把这些照片贴在老家的墙上,“告诉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山的那边真的有海,而教育会帮你架起桥。”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校友交流时,一位学长说他曾和我一样,来自农村。”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卢凯同学直言,“他告诉我们,‘出国不是为了离开家乡,而是为了回来时能看得更清楚’。”
从云南大山、山西窑洞到南洋名校名企,16双年轻的脚印从“走出去”到“走得远”,并在狮城写下注脚:教育的温度在于为每个梦想插上翅膀。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理念,正是让学子们的全球视野,不因经济条件而受限;让每份卓越的潜能,都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
【文汇·上观】华东理工大学全新资助计划助力困难学生跨国研学
这个暑假,来自云南昆明寻甸县的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学生李媛媛在学校的资助下,第一次乘坐飞机踏出国门,前往新加坡研学。拿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暑期课程的结业证书,她的眼眶微微发红。
如何拓宽学生全球视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如何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有出国看世界的机会?文汇报记者了解到,今年暑期,华东理工大学推出首届“励行国际计划”,资助16名优秀本科生赴新加坡开展研学实践。这群学生中,有的来自国家重点帮扶地区,有的是家中首位大学生,有的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
当下,华东理工大学拓展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以社会奖学金项目为纽带,搭建多元化的实践交流平台。校方表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育的温度更在于为每个梦想插上翅膀,“让学子们的全球视野,不因经济条件而受限;让每份卓越的潜能,都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
“走进海外高校课堂后,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课本里的‘外面的世界’真的触手可及。这趟旅程让我感受到,学校希望不让任何困难成为阻挡我们视野的墙。”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虹旭感慨。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为期一周的暑期学校中,同学们深入网络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在国际化课堂上探索学术奥秘,在跨文化对话中碰撞思维火花。国际知名教授们以案例为引,系统讲授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从问卷设计、样本筛选到数据建模,层层剖析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课堂上,教授们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实践的结合,鼓励同学们跳出固有框架,以多元视角解决现实问题。
研学实践期间,同学们来到益海嘉里金龙鱼集团母公司——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与爱国华侨、丰益国际集团董事长郭孔丰先生面对面交流。
青年创业者该如何应对国际化进程中的挑战?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中如何保持竞争力?同学们争相提问。郭孔丰结合自身从马来西亚华人小店起步,到打造横跨全球的粮油帝国的创业历程,深情寄语华理学子: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既要有立足中国的坚定信念,又要有放眼世界的思维和格局。
同学们还走访了新加坡资源永续展览馆、城市规划馆、新加坡最高法院等核心机构,以及国家美术馆、小印度、牛车水等文化地标。通过多元场景的深度体验,他们系统了解了新加坡的金融监管机制、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资源再生的城市智慧。
“在新加坡资源永续展览馆看到废弃物再生装置时,我更加理解‘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河南籍学子桑婷婷说,“这也让我深刻领悟到走出大山并非终点,而是意味着我们要带着问题去观察世界、寻求答案。”
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参观结束后,来自河南省洛阳市的商学院学生杨澜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分享了政策引导构建绿色金融生态的路径,并分析了绿色金融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机遇与难点。同学们也围绕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机制、绿色金融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这种交流分享的体验,正是华东理工大学“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的核心:不仅给予经济支持,更创造与世界对话的机会,从而拓宽全球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校友交流时,一位学长说他曾和我一样来自农村。”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卢凯同学在笔记里写道,“他告诉我们,‘出国不是为了离开家乡,而是为了回来时能看得更清楚,做得更好’。”
《青年报》为优秀学子铺就跨国研学路
本报讯“这是我20年人生里,第一次坐飞机,更是第一次踏出国门。跨国研学的实践体验,激发了我探索更广阔天地的勇气。”来自云南昆明寻甸县的化工学院学生李媛媛,摩挲着新加坡国立大学暑期课程的结业证书,眼眶微红。
2025年暑假,华东理工大学推出首届“励行国际计划”,资助16名优秀本科生赴新加坡开展研学实践,开启了一场融合顶尖学术、前沿产业与多元文化的海外研学实践之旅。
走进前沿课堂碰撞思维火花
这群学生中,有的来自国家重点帮扶地区,有的是家中首位大学生,有的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虹旭说:“当踏入亚洲排名第一的大学,当走进世界前沿课堂,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课本里的‘世界’真的触手可及。这趟旅程让我明白,经济困难从不是阻挡视野的墙。”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充满挑战与成长的学术浸润之旅。在为期一周的暑期学习中,同学们深入网络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在国际化课堂上探索学术奥秘,在跨文化对话中碰撞思维火花。国际知名教授以案例为引,系统讲授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从问卷设计、样本筛选到数据建模,层层剖析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课堂上,教授们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实践的结合,鼓励同学们跳出固有框架,以多元视角解决现实问题。
来自山西忻州的法学院学生杨晓勇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课堂上与各国同学探讨法律调研方法时,跨文化思维的碰撞让他明白,法治建设需要全球视野的滋养。参观新加坡高等法院时,其融合东西方的司法理念设计,让他懂得法律人既要深耕本土,也要具备理解不同法治文明的能力。
校企携手为梦想搭建“跨国桥梁”
华东理工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拓宽学生全球视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如何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有出国看世界的机会? 为此,华东理工大学拓展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以社会奖学金项目为纽带,搭建多元化的实践交流平台。
本次研学实践期间,同学们还来到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与爱国华侨、丰益国际集团董事长郭孔丰面对面交流。郭孔丰结合自身从马来西亚华人小店起步,到打造横跨全球的粮油帝国的创业历程,深情寄语华理学子: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既要有立足中国的根基,又要有放眼世界的格局。他特别强调,当代青年要培养全球思维,要在把握中国市场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对接国际标准。
其间,同学们深入走访了新加坡资源永续展览馆、城市规划馆、新加坡最高法院等核心机构,以及国家美术馆、小印度、牛车水等文化地标。通过多元场景的深度体验,系统了解新加坡的金融监管机制、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资源再生的城市智慧。
从云南山区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课堂,从山西窑洞到丰益国际集团的实验室,16双年轻的脚印在狮城写下这样的注脚:教育的温度,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为每个梦想插上翅膀。让学子们的全球视野,不因经济条件而受限,让每份卓越的潜能,都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