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上海暑期学校——华东理工大学2025阿拉伯国家青年智·行中国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暑期项目开幕式在华东理工大学逸夫楼演讲厅举行。这是华理首次举办面向阿拉伯国家青年以科技为主的上海暑期学校项目。来自9个阿拉伯国家的33名优秀青年学员参加。央视新闻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CHINA DAILY、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科学网、解放·上观、SHANGHAI DAILY、青春上海、上海教育新闻网、第一教育等10余家媒体进行了原发报道。本篇选取部分报道予以转载。
【央视新闻客户端】上海暑期学校迎来阿拉伯国家青年 科技人文融合探索中国
7月14日,上海暑期学校——面向阿拉伯国家青年的“智·行中国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暑期项目”在华东理工大学开幕。来自9个阿拉伯国家的33名优秀青年将参加为期近20天(7月14日至8月1日)的研修班。该项目获得上海市政府奖学金支持。
本次项目以“智见中国科技创新•中阿同行美好未来”为主题,聚焦科技与人文领域的融合,探索“科技+人文”跨学科教育模式。项目旨在帮助阿拉伯青年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客观、立体地了解中国科技发展,感受“中国制造”的成就,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人才。
项目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学员们将参与围绕全球领导力、跨文化沟通等专题的“青年胜任力工坊”,听取关于人工智能、数字发展、经济与管理等前沿领域的“创新讲座”。此外,项目安排了“科技参访”,学员将实地走访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半导体设计公司、机器人研发企业以及创新产业园区,探究中国科技发展。同时,通过“体验实践”环节,包括科技中文学习、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以及上海及周边文化参访,学员们将对中国和上海有更立体、更全面的了解。
开幕式上,智能机器人的主持成为亮点。活动强调了把握科技创新时代潮流、促进中阿文明互鉴的重要性。外方代表肯定了此类项目对深化双边关系、培养未来精英的作用,并期待在石化、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潜力。
该项目依托高校学科优势与产学研平台,集结多领域师资,通过讲座、参访、实践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助力阿拉伯青年感知中国发展,为未来担当文化交流使者奠定基础。
【光明日报客户端】华理阿拉伯国家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暑期项目开幕
7月14日,华东理工大学2025阿拉伯国家青年智·行中国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暑期项目在华东理工大学逸夫楼开幕。这是华理首次举办面向阿拉伯国家青年的上海暑期学校项目,项目以“智见中国科技创新•中阿同行美好未来”为主题,探索“科技+人文”跨学科教育模式,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帮助阿拉伯青年客观、立体地了解中国科技发展,感受中国制造的辉煌成就与力量,加深阿拉伯国家青年对中国的了解,培养能应对全球性问题、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人才,推动中阿青年交流。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朱为宏引用阿拉伯谚语“人之像其时代,胜于像其父亲”谈起,指出当今时代既是一个科技创新引领人类文明飞跃发展的时代,又是一个世界各国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他勉励阿拉伯国家青年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牢牢掌握科学技能,做到中阿文明互容互鉴,为中阿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阿联酋驻上海总领事穆哈纳德·纳克比表示,中阿友谊源远流长,教育合作是深化双边关系的重要纽带。他高度赞赏华东理工大学为阿拉伯青年提供的学习平台,并希望通过留学生项目合作培养出新一代精英,能够在石化和绿色能源等领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并期待中阿双方在科技、文化等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周勤健表示,华东理工大学在国际教育与交流方面始终是先行者。此次培训采取“科技+人文”跨学科教育模式,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定能让阿拉伯国家青年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希望华东理工大学继续利用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总体目标,为国际人才培养、产学研用、人文互鉴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等中外企业界代表先后发言。教师代表、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周家乐介绍为期20天的课程安排,寄语学员们在项目中收获知识与友谊。阿联酋学员代表Abdulaziz期待通过暑期学校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提升自身能力,为将来成为中阿文化交流使者奠定坚实基础。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华亭)
【CHINA DAILY】Shanghai university launches summer school for Arab youth
Th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UST) in Shanghai launched a talent training summer school program Monday, targeting youth from Arab nations and aiming to enhance China-Arab ties through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Lasting for 20 days, this is the university's first summer school program for Arab youths, attracting 33 students from nine Arab countries. The program will offer them diverse lessons on aspects such as leadership,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igital humaniti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well as visits to several leading Chinese tech companies and cultural tours around Shanghai.
Zhu Weihong, vice-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said at the launch ceremony th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leading human civilization to make a leap forward. He encouraged young people from Arab countries to learn more about technology, promot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ntribute to strengthening China-Arab ties.
China and Arab nations boast longstanding friendships and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deepening the ties, said Muhannad Alnaqbi, consul general of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in Shanghai, who expects youths from both sides to collaborate more in diverse sectors, including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and culture.
Abdulaziz, one of the 33 students on the program who is deeply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said he wants to take the chance to learn more about China, improve hi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ontribute to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Focusing on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hat combines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the program will enable participants to comprehensively learn about China's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aims to equip them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to enhance youth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regions.
【中国新闻网】阿拉伯国家青年来沪访学 亲身感受中国科技与人文
中新网上海7月15日电 (记者 许婧)上海暑期学校——华东理工大学2025阿拉伯国家青年智·行中国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暑期项目开幕式14日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来自阿联酋、阿曼、埃及等9个阿拉伯国家的33名学生将在上海亲身感受中国文化历史及现代科技发展。
本次暑期项目为期20天,以“智见中国科技创新·中阿同行美好未来”为主题,旨在为阿拉伯国家青年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与实践平台,帮助阿拉伯国家青年探索科技发展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助力其成长为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未来领袖,推动中阿青年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朱为宏指出,当今时代既是一个科技创新引领人类文明飞跃发展的时代,又是一个世界各国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他勉励阿拉伯国家青年,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牢牢掌握科学技能,投身时代潮流,踏准时代节奏,在中阿文明互鉴中深化友谊。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驻上海总领事穆哈纳德·纳克比当日表示,阿中友谊源远流长,教育合作是深化双边关系的重要纽带,他期待双方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展开进一步合作。“我们希望吸引和支持更多阿联酋学生来华学习中文和特色专业,通过留学生项目合作,培养出新一代精英,能够在石化和绿色能源等领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支持阿联酋的可持续经济发展。”
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周勤健表示,此次培训,采取“科技+人文”跨学科教育模式,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相信能让阿拉伯国家青年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希望华东理工大学继续利用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总体目标,为国际人才培养、产学研用、人文互鉴,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师代表、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周家乐为学员们介绍了课程安排,寄语学员们在项目中收获知识与友谊。
近年来,学中文、来中国,成为阿拉伯国家青年的新风潮。来自阿联酋的学员解谨睿(Abdulaziz)受访时说,他非常期待能通过暑期项目这一学习交流平台,探索上海这座城市,了解中国文化,提升中文水平,拉近彼此距离,增进交流与理解,为将来能成为阿中文化交流使者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活动由华东理工大学主办,是华理首次举办面向阿拉伯国家青年以科技为主的上海暑期学校项目。校方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国际化办学优势,持续推动国际青少年全球胜任力培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完)
【青春上海】人形机器人全程主持欢迎阿拉伯国家青年,这一特别的上海国际暑期学校项目华理启幕
“机器人也太酷了吧!”一台人形机器人成为全场仪式的主持人,有请发言代表,串场总结,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这吸引了很多阿拉伯国家青年的好奇和兴趣,他们不停地拍着,期待未来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
今天下午,华东理工大学的校园来了一批阿拉伯国家青年,他们受到上海市政府奖学金支持,将于7月14日至8月1日参加上海国际暑期学校——阿拉伯国家青年智·行中国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暑期项目,项目以“智见中国科技创新•中阿同行美好未来”为主题,聚焦科技与人文领域融合,探索“科技+人文”跨学科教育模式,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帮助阿拉伯青年客观、立体地了解中国科技发展,感受“中国制造”的辉煌成就与力量,加深阿拉伯国家青年对中国的了解,培养能应对全球性问题、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人才,推动中阿青年交流。
暑期项目开学典礼上,这个引起阿拉伯国家青年浓厚兴趣的主持机器人,“出生”于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对这些阿拉伯国家青年说:“这些机器人就像我的孩子。”他介绍,作为一家成立于2023年的年轻的企业,去年推出的A2型号,截至2025年1月已交付1000多台——这仅是其中一款,我们拥有全系列产品。“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可能超越人类想象。我们诚挚期待,更多青年才俊加入这个伟大的行业。”他还发出邀约,欢迎大家参观交流,甚至申请实习岗位,希望大家对机器人领域产生兴趣。
此次学员来自阿联酋、阿曼、埃及、科摩罗、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约旦、叙利亚等9个阿拉伯国家的33名学生,其中以高中生为主。来自阿联酋的Abdulaziz,今年17岁,他学习中文四年了,他有一个中文名字叫解谨睿。他很喜欢上海,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科技和具有未来思维的城市。
此次参加上海国际暑期学校项目,解谨睿十分期待,“在此过程中,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青年,可以互相促进交流和友谊,特别是加深阿拉伯青年对中国的了解,提升中阿青年的国际理解和全球教育。我也特别渴望在这段时间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他告诉记者,期待未来可以来中国读大学,在他看来,中文的汉字很难写,但是每一个汉字都像一幅画一样美。这种魔力吸引他想要学好汉语。
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介绍,此次国际暑期学校项目依托专业学院优质学科与产学研融合平台优势,集结信息科学、人文历史与国际胜任力等学科优质师资为项目运行提供保障。届时,将以“创新讲座+科技参访+体验实践+小组研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人工智能、数字发展、经济与管理等学科前沿讲座,结合科技人文参访实践与主题研讨,帮助阿拉伯青年探索科技发展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提出携手构建更高水平中阿命运共同体。上海特别重视发展与阿拉伯国家教育界的友好交流。支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中心建设,鼓励华东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与阿拉伯国家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深入合作。今年,上海市教委组团26个高校前往阿联酋和巴林开展留学展,吸引更多阿拉伯国家青年来沪留学。
“近年来,我们深耕细作,积极支持和推动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开展新时代暑期学校项目,全面提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成为上海教育对外开放新的亮点。当前,我们正在教育强国背景下,积极贯彻教育强市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本市教育对外开放。”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处处长周勤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