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咱的身边人】像追剧一样追课,她的课为何圈粉无数?

时间:2025年07月24日访问次数:0

“您的课对我而言更像是人生的一个加油站,能学到知识,还能净化内心,只要您讲我就信,去实践,最后都能收获好的结果。您的课可以说是一束光,而我就愿意追着光跑。”这是当时还是工商管理专业大一新生的邱一鸣同学,课后给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的“宝藏老师”杨桂菊教授发去的信息。

被学生像追光一样追课,在杨桂菊教授20年的从教生涯里经常发生。

而追课的人,不仅有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毕业多年的校友,甚至还有在读的MBA学生带着爱人和孩子一起来听课。

杨桂菊老师的课,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为什么会如此圈粉呢?一起来看看。

 

唤醒,用行动“授课”

“教育是唤醒,而不是灌输。”对杨桂菊来说,这不仅是为师者的使命,更是她收获众多“忠粉”的秘诀。

杨老师主讲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商务管理沟通等7门课,最多的时候,一个学年要上17个班的课,无论上哪门课、学生来自哪里,她总是带着敬畏感和使命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

讲课时,杨桂菊从不停留在概念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与学生探讨理论知识背后的本质与逻辑。

“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学习‘为什么’和‘如何做’。如何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唤醒他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与工作本质的认识,并能进一步投入到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中,才是我作为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杨桂菊说。

在主讲组织行为学时,她会强调组织的“使命”“价值”,因为“有使命感,就会在与同行或对手合作、共创的过程中,收获更大的成就感”。她也会告诉学生:“组织有使命才有方向,个人也要有使命,才不会陷入内卷和躺平的状态。使命感会让你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力所能及地做有价值的事,绝不会因为没有实现宏大的目标而沮丧或躺平。”

道理讲透了,但如何让学生接受并实践呢?

“道理不是嘴巴‘讲’出来的,而是心里和行动上流露出来的。 比如,我讲使命感时,就自己先把使命感体现在一举一动里;讲投入和热情,自己就先全身心地投入,热情满满地去做事。”杨桂菊说。

学生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从杨桂菊的行动里感受到这份投入、热情和真诚。

“我们来读MBA的,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三观,要通过一次课程去改变甚至颠覆原来的理念确实很难。不过您说您的使命是唤醒,现在至少已经唤醒我了。从您的身上,我再次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2023级EMBA大健康班的刘静同学在课后给杨桂菊发来信息。

 

追课,不愿停歇的心灵疗愈 

被学生追课,是杨桂菊课堂的常态。

有人听了她的课后,会主动询问老师还讲什么课、什么时候上课,从此成了杨老师的“忠粉”;有已经毕业的学生,悄悄回到校园,守候在教室门口,挽着杨老师走进教室……从组织行为学到商务管理沟通,从本科生课堂到MBA课堂,从奉贤校区到徐汇校区,杨老师走到哪里,学生就追到哪里。

“杨老师上课经常会用案例,逻辑非常清楚,把很难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邱一鸣笑言,“我一直都把杨老师的课堂,当作疗愈内心的场所”。

这种“疗愈内心”的感觉,2023级MBA全日2班的李斌莹同样感受深刻。刚来华理读MBA时,她正经受着工作压力和家庭关系紧张的双重折磨,状态非常低迷。在上了杨老师的组织行为学课程后,她尝试将课堂上学到的理念,实践到生活和工作中,渐渐地,她感觉自己有了本质的变化,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家人关系也有了很大改善。

“就像杨老师所说的,心中有大海,就不会局限于一时的得失。”李斌莹说,杨老师在课堂上散发的本真、清晰的逻辑,都使她的思考越来越通透。杨老师的商务管理沟通课程,她已经是风雨无阻地听了四遍了。她还常常带着爱人一起来听课。

旁听的家属里,甚至还有初中生。周五的晚上,2024级MBA生物医药班的向梅同学就把读初中的女儿带到了商务管理沟通的课堂。“青春期的孩子不好沟通,我上了杨老师的课后很受启发,运用所学知识与孩子沟通变得容易起来。但我领悟得还不够,转述给女儿就又打折扣,干脆建议她一起来听课。”

座无虚席的教室,学生们脸上洋溢的满足、愉悦、兴奋抑或是豁然开朗的神情,都凝结成了杨桂菊不知疲倦的动力:“每次踏入教室,我都充满期待与兴奋,因为这不是一堂课,而是与一群优秀同学的思想碰撞。”


幸运,跨越讲台的双向奔赴

“遇到质疑与挑战,只要坚信路是对的,就勇敢地往前走。”这是杨桂菊自己的人生经验,也是她想言传身教给学生的启示。

有一次,在MBA班的课上,一名学生不同意杨老师的观点,一节课里3次站起来反驳。面对质疑与挑战,杨老师并没有不开心,而是耐心地将道理讲透、逻辑理顺。尽管这名学生不再反驳,但看得出她的内心并未真正接受。

然而一周后,她却主动发来微信:“杨老师,今天我去一家企业调研后,亲身感受到了这家企业文化的温度、管理的人性化,才深刻理解了您一直强调的使命感的重要性。”

“就像播撒种子一样,只要耐心等待,遇到合适的时机,这些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杨桂菊说。

邱一鸣曾几次尝试校园创业。有一次,他准备做水果代购,把想法告诉杨老师后,杨老师让他多去想想“我能为商家做些什么,而不是我能得到什么”。带着这样的想法,邱一鸣在跟水果店老板洽谈时,重点介绍了会给老板带来哪些收益。果然,这项业务顺利洽谈成功。

邱一鸣的“每日宜Q”创业项目,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在创业过程中,我一直谨记杨老师教导的使命、价值、方向。”他说。

杨桂菊的微信好友90%以上都是她的学生,每次课后,她几乎都会收到学生积极热情的反馈。

有一天夜里,她收到了2022级MBA全日3班的刘康伟同学的信息:“杨老师,我失眠了,这节课对我的触动太大了。一开始我读MBA,是为了懂点财务、法律等知识,上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这些很微不足道,方向很重要,我之前的方向存在很大问题!目前我的收获很大:一是公司有了明确的方向,二是自己内心得到了重生,三是收获了一群革命般友谊的小伙伴!”

“灯塔杨老师:听您的课之前,我认为高尚多是逢场作戏,您让我看到真实的高尚。之前社会教会我生存,您教会我做人!之前认为沟通是一门艺术,您教会我沟通更是科学与哲学!”上完商务管理沟通课后,2024级MBA非全班的郑小闯同学向杨老师表达了感激之情。

类似的反馈信息还有很多——

“您的课充满了人生智慧,毫无保留地教学生‘过马路’。要将您的哲学化为己用,还需要长期的实践,我会不断坚持下去。”

“今天听了您的课,我被震撼了,满满的正能量!‘组织、管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跃然纸面。我感觉不是在听课,而像是在听一场激情四射的演讲,不断从表面探入底层的灵魂拷问。很荣幸成为您的学生,谢谢杨老师!”

这样的一条条信息,让杨桂菊倍感欣慰:“能与这些充满智慧与热情的学生共同度过这段美好时光,我是何等幸运。”

学生们从杨桂菊的身上,则感受到了“心无一事时”的纯粹、“润物细无声”的智慧以及“化作春泥”的奉献,对他们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幸运呢?


发布时间:202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