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课对我而言更像是人生的一个加油站,能学到知识,还能净化内心,只要您讲我就信,去实践,最后都能收获好的结果。您的课可以说是一束光,而我就愿意追着光跑。”这是当时还是工商管理专业大一新生的邱一鸣同学,课后给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的“宝藏老师”杨桂菊教授发去的信息。
被学生像追光一样追课,在杨桂菊教授20年的从教生涯里经常发生。

唤醒,用行动“授课”
杨老师主讲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商务管理沟通等7门课,最多的时候,一个学年要上17个班的课,无论上哪门课、学生来自哪里,她总是带着敬畏感和使命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
“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学习‘为什么’和‘如何做’。如何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唤醒他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与工作本质的认识,并能进一步投入到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中,才是我作为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杨桂菊说。


“道理不是嘴巴‘讲’出来的,而是心里和行动上流露出来的。 比如,我讲使命感时,就自己先把使命感体现在一举一动里;讲投入和热情,自己就先全身心地投入,热情满满地去做事。”杨桂菊说。
“我们来读MBA的,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三观,要通过一次课程去改变甚至颠覆原来的理念确实很难。不过您说您的使命是唤醒,现在至少已经唤醒我了。从您的身上,我再次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2023级EMBA大健康班的刘静同学在课后给杨桂菊发来信息。
追课,不愿停歇的心灵疗愈
有人听了她的课后,会主动询问老师还讲什么课、什么时候上课,从此成了杨老师的“忠粉”;有已经毕业的学生,悄悄回到校园,守候在教室门口,挽着杨老师走进教室……从组织行为学到商务管理沟通,从本科生课堂到MBA课堂,从奉贤校区到徐汇校区,杨老师走到哪里,学生就追到哪里。

这种“疗愈内心”的感觉,2023级MBA全日2班的李斌莹同样感受深刻。刚来华理读MBA时,她正经受着工作压力和家庭关系紧张的双重折磨,状态非常低迷。在上了杨老师的组织行为学课程后,她尝试将课堂上学到的理念,实践到生活和工作中,渐渐地,她感觉自己有了本质的变化,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家人关系也有了很大改善。
旁听的家属里,甚至还有初中生。周五的晚上,2024级MBA生物医药班的向梅同学就把读初中的女儿带到了商务管理沟通的课堂。“青春期的孩子不好沟通,我上了杨老师的课后很受启发,运用所学知识与孩子沟通变得容易起来。但我领悟得还不够,转述给女儿就又打折扣,干脆建议她一起来听课。”

幸运,跨越讲台的双向奔赴
有一次,在MBA班的课上,一名学生不同意杨老师的观点,一节课里3次站起来反驳。面对质疑与挑战,杨老师并没有不开心,而是耐心地将道理讲透、逻辑理顺。尽管这名学生不再反驳,但看得出她的内心并未真正接受。

邱一鸣曾几次尝试校园创业。有一次,他准备做水果代购,把想法告诉杨老师后,杨老师让他多去想想“我能为商家做些什么,而不是我能得到什么”。带着这样的想法,邱一鸣在跟水果店老板洽谈时,重点介绍了会给老板带来哪些收益。果然,这项业务顺利洽谈成功。
杨桂菊的微信好友90%以上都是她的学生,每次课后,她几乎都会收到学生积极热情的反馈。
“灯塔杨老师:听您的课之前,我认为高尚多是逢场作戏,您让我看到真实的高尚。之前社会教会我生存,您教会我做人!之前认为沟通是一门艺术,您教会我沟通更是科学与哲学!”上完商务管理沟通课后,2024级MBA非全班的郑小闯同学向杨老师表达了感激之情。

“您的课充满了人生智慧,毫无保留地教学生‘过马路’。要将您的哲学化为己用,还需要长期的实践,我会不断坚持下去。”
学生们从杨桂菊的身上,则感受到了“心无一事时”的纯粹、“润物细无声”的智慧以及“化作春泥”的奉献,对他们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幸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