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我校2000余支实践团队,近万名师生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万生进千村百企”暑期社会实践专题活动和“青年实干家”专项行动。华理师生通过走访革命老区、田间地头、先进产业、基层社区,深刻领略经济发展之重、科技创新之先、文化传承之要、劳动教育之义。以专业知识感悟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与时代同心同行,与社会同频共振,共同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青年践履樱桃路,智策振兴汉源红
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挖掘“土”资源、彰显“特”优势、拓展“产”链条,化工学院汉源甜樱实践团走进“五区”(库区、灾区、贫区、民区、老区)叠加的“中国甜樱桃之乡”——四川汉源,以“察乡情、解民忧、助发展”为宗旨,开启了一场围绕甜樱桃产业的深度调研与实践赋能之旅。实践团聚焦汉源甜樱桃产业“集约式”发展,深入九襄镇、清溪镇、富庄镇三大核心产区,走访企业、合作社、交易市场和20余户种植户,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全面掌握产业一线实情。从品种特性、技术应用,到冷链物流、销售渠道,再到品牌建设与文旅融合,实践团以专业视角系统梳理了汉源甜樱桃“从枝头到舌尖”的全链条发展脉络与产业资源优势。基于扎实调研,实践团精准识别出产业痛点,充分发挥青年智慧,深入研究了农户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及公司化运作等创新模式,为汉源甜樱桃产业的高质量、集约化发展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实践策略与决策参考。
这场深入汉源甜樱桃产业的青春实践,深刻烙印着新时代青年赓续民族复兴薪火、书写共同富裕华章的赤子之心。华理学子以智慧解码“小弱散”困局,以辛劳探索“集约化”新途,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贡献了不可或缺的青春动能。
山海情暖陇原地,智志同绘振兴图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山海情·艺路童行”实践团赴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青春动能。针对乡村地区存在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困境儿童与留守儿童心理关怀需求迫切的问题,实践团创新性地设计了53节“美育+”多元化支教课程,以艺术启迪智慧、激发探索热情,同时悉心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与性格养成,助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团队成员深入宫河村香包制作工坊,沉浸式体验庆阳香包的精湛刺绣工艺,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文化价值;在王录村红一军团政治部旧址追忆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厚植家国情怀。
同时,实践团将目光投向乡村产业振兴,在湫头镇调研正宁苹果种植产业现状,与返乡创业青年深入探讨电商赋能苹果销售的破局之道;前往甘肃三清律师事务所了解法律实务,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走进华能正宁电厂学习现代化煤电企业的运作模式,坚定“工程报国”的志向与决心。最后,实践团参加“凝聚高校力量,服务正宁发展”主题座谈会,与多所高校交流实践经验,并进一步深化院地合作,为促进西部城乡发展提供高校实践样本。
此次跨越山海的支教和调研活动,是高校资源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益实践。机动学子以热忱与智慧,为探索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促进教育公平贡献了“华理智慧”,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数字润染茶乡色,城乡共品茗香韵
马克思主义学院“茶耕青年派”实践团深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浙江安吉,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探究“数字游民”作为“云端新农人”如何凭借数字技能与创新思维,为安吉白茶产业注入澎湃动能,在田野间追寻乡村振兴的时代答案。在茶园走访调研中,实践团深切感知到传统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优质品牌囿于深山、销售渠道单一、利润被中间环节稀释、年轻一代返乡从业意愿低迷。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重点考察了“数字游民”赋能当地茶产业的创新实践。在山间的共享办公空间,“数字游民”通过直播呈现茶园生态与采茶场景,借助社交平台讲好茶农故事以强化品牌认知,运用区块链技术为茶叶生成专属“数字身份证”以便溯源信息,搭建直销平台带动茶农收入增长三成以上。基于以上措施,实践团提出“数字游民柔性嵌入”理论,形成技术-理论-文化三位一体解决方案,为数字经济创新工程提供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样本。
山水之间,数字时代的青年力量,成为架起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桥梁。实践团成员深刻体悟到“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的内涵。当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传统产业,当青年智慧持续赋能乡土资源,中国的绿水青山终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探索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沏”出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
青春蓄力赋新能,品牌焕彩绽芳华
为积极响应国家对于“培育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和特色传统文化品牌”的号召,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擦亮计划”实践团于暑期奔赴山东兰陵、浙江德清、江苏苏州三地,以青春创意赋能品牌发展,深入城乡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实践团聚焦地域特色品牌与老字号振兴,通过创意设计与文化挖掘,助力品牌焕发新活力。实践团分别走访三地,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在兰陵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兰陵九品”,设计兼具地域文化内涵与市场吸引力的系列包装设计方案;在德清创新策划并举行了“老字号新国潮”创新设计大赛;在苏州对老字号品牌“得月楼”进行了深度调研,系统梳理并记录了品牌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脉络。实践团有效提升了老字号的产品形象与市场竞争力,为逐渐年轻化的设计与传统老字号的源远流长搭建了深度对话与合作的桥梁,为后续的品牌焕新积累了宝贵的文化素材。农产品从田间到货架,美食从朴素典雅到精致震撼,团队成员在被油香与墨香浸润的同时,为老字号的创新之路铺就了一层厚厚的文化基石。
不忘来时路,那些融入乡土记忆的设计、碰撞出火花的创意与打捞起的岁月故事,不仅是成员们实践路上的珍贵收获,更成为激活老字号发展的微小火种。团队成员以脚步丈量责任,以专业学识与创新思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当青春智慧与大地肌理相融,与传统文脉交汇,便会生长出无限可能,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写下生动的注脚。
星火戍梦映寻甸,青春聚力兴桑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阶段,“星火戍梦”实践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赴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开展实践调研,以“文化润乡”与“教育兴农”双轮驱动,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生动力。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仁德一小、仁德四小创新开展“非遗文化进课堂”“AI赋能智慧农业”“红色基因代代传”等特色课程。通过农遗手工制作、智能农业设备体验、抗战历史情景剧等互动教学形式,让孩子们在文化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科技体验中培育创新思维。团队成员还深入高原蔬菜种植基地、民族手工艺工坊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当地街道武装部、教育部门就征兵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等开展座谈交流。此外,实践团还专程前往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观学习,成员们深受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感召,进一步坚定了服务乡村振兴、投身国家发展的理想信念。
躬耕乡野践初心,青春筑梦正当时。“星火戍梦”实践团以文化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以教育之光照亮边疆学子前行路。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团队将以更炽热的家国情怀、更坚实的奋斗脚步,在广袤乡村书写“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答卷,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