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您 老师】他的“宝藏”法学课,凭什么斩获全国大奖?

——记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粟瑜

时间:2025年09月11日访问次数:12

当“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团队站上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领奖台,作为课程主讲教师,法学院副教授粟瑜的内心充满感慨。这份荣誉,是对他教学理念与实践的重大肯定。他始终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育的核心在于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他而言,法条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关乎每一位劳动者尊严与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制度实践。

以师心为火种,以专业为炬光,在治学育人的道路上,粟瑜一直在努力点燃学子心中的民生法治之光。


治学之道:一场破解痛点的教学探索

实用,是学生们评价粟瑜课程时最常提到的关键词。任职以来,他的“学评教”成绩优异,广受好评的背后,源于对学生需求和教学痛点的准确把握。

通过对连续5届、近600名法学本科生的调研,粟瑜和团队总结出课程教学存在“吸收难、应用难、创新难”三大痛点。聚焦痛点,团队从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课程思政五个方面入手,对传统课堂进行系统性重塑。为了让学生听得懂、用得上,他们在课堂上架起“法工桥”,邀请工科老师介绍智能时代“AI换人”的技术基础及其发展趋势;开设“虚拟仲裁庭”“云上谈判间”,让学生贴近实战提升裁判能力与非诉处置能力。通过讲述民生法治先进人物事迹的“劳法先锋”、鼓励学生访谈校园劳动故事的“劳友记”等教学模块,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怀,等等。

作为课程应用辐射的重要成果,衍生课程“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先后获批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连续多年入选智慧树网“混合式精品课程TOP100”,累计选课78.1万人,选修高校达862所。

这份对教学的深刻理解离不开他学术道路上恩师的指引,研究生导师王全兴教授为他树立了价值坐标。“王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多维度、深层次的。”粟瑜介绍说,“在价值观层面,他引导我关注弱势群体,树立社会使命感;在知识学习上,他教会我保持开放性,既要法内论法,也要法外论法;在科研态度上,他让我深刻理解坐冷板凳的精神,注重长期积累。”

教泽流芳,薪火相传。这些理念不仅奠定了粟瑜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更激励着他将学术思考付诸实践,在教学创新的赛道上不断求索。


竞赛之道:个人成长与集体荣誉

“获奖证书上展示的是个人姓名,书写的却是团队智慧。”谈及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斩获新文科副高组二等奖的佳绩,粟瑜将其总结为“个人成长、集体荣誉”。

对个人成长而言,他认为通过这次大赛,得以系统梳理和总结过往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对课程内容和设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打磨。成绩背后是法学院推动教学改革和新文科建设的缩影。“备赛期间,学校和学院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团队成员们也经常一起研讨。这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强大团队的支撑。”粟瑜回忆道。

据粟瑜介绍,这份“全方位保障”体现在多个方面:学校和学院层面,多次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题培训,专门邀请校内外的教学领域专家,针对参赛课程的设计、教学创新点的提炼、参赛汇报技巧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参赛教师不断优化参赛内容;团队层面,成员们经常开展研讨,反复进行模拟演练,共同攻克筹备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课程录制准备阶段,同学们不仅积极参与,熟练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还主动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新性的教学举措建议,为参赛课程的完善提供了很大帮助。

“整个参赛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也更加体会到学校对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视。”粟瑜说。

当角色从课堂上的教师转换为指导学生竞赛的“教练”时,粟瑜同样有自己的思考。

他将指导心得总结为责任与尊重两大要点。“责任,意味着我必须基于专业判断,为学生的项目提供清晰的方向性指引,避免他们走弯路。”他解释说,“尊重则是在大方向明确后,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倾听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去探索。学生兴趣所在往往就是项目创新可以挖掘的内容。”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他带领学生负责的国家级“大创”项目《平台经济中网约劳动的性质认定与权益保护研究》最终获评“优秀”。


育人之道:为迷茫的青春点亮一盏灯

粟瑜始终将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每到毕业季,他主讲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深受学生欢迎。这既是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关心关爱服务的系列措施之一,也是他结合我校毕业生结构与就业实际需求的精准支持。

“我们学校有不少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化工制造、机械制造等特定行业。”粟瑜解释说,“讲座能够针对这些行业特定的法律需求,为他们提供实用的法律知识。”未来,他还计划在讲座中增加租房法律问题等更贴近生活的内容,为学生踏入社会提供更全面的帮助。

这份真诚的付出,也体现在他对学生日常的指引上。作为法学院优秀班导师,粟瑜常常与学生们深入交流,探讨专业兴趣、厘清就业规划、化解成长中的烦恼。当被问及新生如何找到专业兴趣时,他建议学生不要过早定型。对于法学生普遍面临的实务与研究方向的抉择,他同样认为无需过早设限,而应在广泛的知识积累与实践探索中,逐步明晰自己的方向。面对青年学子的普遍焦虑,他建议首先要正视这种情绪的存在。“很多时候,焦虑源于对整体目标的畏惧,”他分享道,“不妨化整为零,将长远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可执行的小任务。每完成一个,都会带来实实在在的踏实感,这种正向反馈会不断增强信心。”他同样强调,法学专业的学习应该多一些对现实的关怀,例如数据标注工人、平台经济下新型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等都是值得关注的议题。

当被问及作为教师最大的心愿时,粟瑜的话语质朴而真诚:“看到学生们带着对法治的信仰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就是作为一名教师收到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