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华理在寻甸深入开展“教育+”精准帮扶

时间:2025年09月25日访问次数:0

编者按:从西北边陲到西南高原,上海市教育系统已构建起集教育帮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多维度对口帮扶体系,积极推动西藏日喀则、新疆喀什、青海果洛、云南省等7省22地州和三明、六安两个革命老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链条发展。本报特设专栏,展现上海勇担使命、教育帮扶的成绩与经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华东理工大学围绕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寻甸”)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秉承“寻甸所需,华理所能”原则,充分调动科技、教育、校友、社会等多方面资源,持续深入开展“教育+”精准帮扶。

从东海之滨到彩云之南,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服务寻甸教育、经济、文化、公益等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2016年至今连续派遣8批研究生支教团,56名华理青年赴寻甸县开展志愿服务,接续以教育唤醒生命、致力乡村振兴,实施青少年“科普平台”和乡村振兴“育人平台”的精准帮扶,达到当地学生与研支团成员“双成长”目标,以教育为核心,以科普和乡村振兴为两翼,深化“双平台促双成长”的帮扶体系,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促进。

教育为本,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昆明市辖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是滇东北之要冲。全县区域面积3588.3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46.36万人。

在接续奋斗的支教工作中,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直深耕在祖国西部,满足帮扶地区青少年和研支团成员成长成才需要,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华理力量,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支教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发展合力。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严守团队选拔关,全体成员纳入前线临时党团支部,由学校挂职干部、寻甸县委常委、副县长兼任党支部书记,研支团团长兼任团支部书记。支教团工作始终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发挥协调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办实事,坚持促进党建与“三农”、乡村振兴、对口帮扶等工作一体推动、深度融合。服务期内,每月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强化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发挥党员引领效应。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多名成员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等称号,助力寻甸县被全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县”。

在扎根教学根本任务,实现控辍保学方面,支教团以课标教学为根本,扎根帮扶支教第一线,先后承担150余个班级教学工作,义务授课70000余课时,成员每周承担课时量超130节,累计影响当地青少年80000 余名,实现近2000名学生“0辍学”。每位支教团成员均参与组织学校科学、剪纸、播音主持、中华传统文化等社团和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同时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在学校德育处、大队部、学生发展处兼职,积极承担校内行政工作。支教团还组织开展了“助苗行动”等结对助学计划,筹集发放助学款近10万元,用实际行动取得积极的社会反响,成为华东理工大学乡村振兴教育工作的靓丽名片。

此外,支教团还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自身专业背景,探索创新课堂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他们通过参加教研组集体备课、主讲公开课、邀请专业人士进校园、参与昆明市和寻甸县课堂展示和培训活动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于2022年成功助力寻甸县仁德第一小学创建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支教团还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开设“科普舱”等社团实践课程;团队研发“实验创意材料包”,定期在当地学校的科学社团创新性开展云科普课,为学校带去了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科普为翼,点燃乡村振兴之火

支教团成员认为,“智志双扶”,扶智更要扶志。团队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分儿童、少年和青年三个阶段,把握科普时间节点,在寻甸一中打造“理遇未来”加油站品牌活动。在全县推广“第二课堂”,将爱国主义教育、艺术教育、体育、劳育环保教育、理想志向教育、科普创新教育及机器人信息编程等相关教育,赋予“初心红、艺韵橙、体珀黄、勤杉绿、学志青、科未蓝及信心紫”七种颜色,制定七彩积分细则管理方案,着力打造“七彩花梨梦”育人体系,并推广至七星镇等周边乡镇,助力“扶志”“扶智”“扶心”在教育一线前进。

支教团还依托县科技馆、县共享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载体,打造“课堂+体验+实践”的三位一体科普教学模式,探索形成科普教育“常态化、多元化、个性化”工作模式,通过“造血式”科普,赋能教育振兴。团队调动高校科普教学资源于2019年建成1800余平方米的寻甸县科技馆,5年累计接待10万余人次;开展“寻理”书信交流活动,鼓励更多小朋友通过书信形式与华理大学生交流;协助组织寻甸县首届机器人大赛暨无人机竞赛的举办,所培养的骨干科普员在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中荣获优秀奖,系全县首次;连续6年在支教小学举办校园科技节活动,2022年起开始承办寻甸县首届科技节活动,打造“青绿讲堂” “布塑之客”等品牌活动,在当地掀起“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潮;举办环境保护、中医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主题展览,选拔一大批红领巾科普员队伍建成全县首家“思思红领巾科普站”,助力寻甸县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

此外,支教团还借助沉浸体验,不断推进科普惠民。9年间,团队开展垃圾银行、中医药科普、非遗进校园等志愿服务活动50多场次,服务近8万人次,打造情景式体验内容,让当地学生沉浸式感知“准备-观察-体验-参与-实践”的科学探索全过程。

乡村振兴为旨,绘就发展新蓝图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支教团致力于教育和科普事业,更积极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团队成员深入基层,与当地群众紧密接触,深入了解寻甸县的发展状况与需求,通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支持当地产业发展、推广农业科技、参与文化活动策划等,为寻甸县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团队成员知行合一担当作为,通过对农业模式转型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情民意等深入探究,提出农业合作新形式,与寻甸县供销社、电子商务产业园合作,推广农业科技、参与文化活动策划、进行农产品直播带货、体验农业生产过程等,实现青年和新时代发展的“双向奔赴”。

实践期间,支教团成员还跨越山海传递希望,连续4年以直播的方式带领学生云游进博会、花博会。借助5G技术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优质平台,开展的云科普课覆盖寻甸县、施甸县广大学子,让大山里的孩子与世界发展前沿“0距离”。

回归校园后,支教团成员依然坚守初心,助力薪火传承。成员们活跃于学生工作、志愿服务、竞赛科研的各个领域,并坚持“传帮带”模式。往届支教团志愿者开展座谈交流,围绕支教历程展开回顾、进行经验分享及个人感受总结,号召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志愿服务事业,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选择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将教育实践经历融于专业学习与个人发展之中,以教书育人的丰硕成果展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原文来源: 东方教育时报  |  发表时间:2025-09-17  | 作者:臧莺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5日